崔春杰

中学高级舞蹈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艺术指导教师;海淀区三八红旗手、海淀区“四有”教师、海淀区优秀辅导教师;人民音乐出版社新课标理念下舞蹈教材编写委员、教育部全国舞蹈水平测评专家。

奖项及成果

舞蹈课例《国风礼仪舞蹈综合课》获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课程展评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曾参与编写舞蹈学科教材;主编《中小学舞蹈课程实用教学课例解析》一书。舞蹈作品在多届北京市学生艺术节舞蹈展演中获得金奖。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作为一名教师,的确要面对繁忙的教学与教育工作,总结的经验会很多,还会遇到了很多优秀学子,也会遇到很多个性差异甚至身患残疾的孩子。在教学中,当与一个智力发育迟缓并有自闭倾向的学生交流时,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爱心是心灵的呼吸与启迪”。教师的生涯,有太多的感触,从教育中我也发现“付出,奉献,关爱,给予,成就”的力量之大。青少年的成长似绚烂之花,如何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给予他们正确的关怀和指引,让每一朵花都找到适合它的沃土和肥料;如何在恰当的时机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支点,让每一只蝴蝶都能幻化出强大的风暴;普教发展中的一些思考,成为我教师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这样一个案例:杨仁杰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他跑跳困难,手臂也因为患病的原因变得短小无力。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我的舞蹈课堂上,他穿着整齐,气喘吁吁地拿着一张见习假条:“老师您好,我患小儿麻痹症。从小,我的所有活动课都不参加”。看着这样一个干净整洁、言语礼貌的可怜孩子,我在想,难道他一辈子都无法跟正常的孩子一样上活动课了?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理念不正是面向人人吗?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每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更希望通过舞蹈课堂给予他别样的启发和体验。想到这些,我决定帮助他、鼓励他参与我的舞蹈课堂。“孩子,舞蹈教室在四楼啊,你这么坚强,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来,老师相信,你有能力也有毅力,我认为你不比其他孩子差!”他望着我呆住了,“老师希望你能参与到舞蹈课上来,尽你所能,参与课堂会很有意思,你愿意试试吗?”他没说话,但点了点头,“那现在,请你加入我们舞蹈课”。

就这样,杨仁杰开始正式上课了,这也是他自患病以来的第一堂活动课,虽然他比别的孩子们动作要慢,美观度也要差很多,但他很认真,努力参与着。我的课堂上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的环节,规则是:“你可以是一个出主意的军师,也可以是一个积极的组织者,还可以是一个热心的参与者,但组里的每个同学都要出力。”,班里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从不放弃他,每次合作都拉着杨仁杰一起讨论,设计他能做得到的动作,把他看作是组内必不可少的一分子。我很欣慰,我喜欢这样暖心的课堂氛围,每一次上课都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聚会,孩子们共同进步着、一起参与着、互相鼓励着。

我校的每年体育节都有体育舞蹈项目,那一年,我排了一个以年级为单位的团体舞,我把杨仁杰放到了操场的最中央,要知道在平时,他连上操都是请假见习的,不是他偷懒写假条,而是因为这个孩子过于善良,他怕因为自己动作不好看影响班级的课间操评或是因为他自己无法走快而影响班级的上操进度。但通过一学期的舞蹈课锻炼,他逐渐变得自信、敢于表现自我。那一天,他与其他同学一起在操场上挥汗而舞,因为身体原因,他需要比其他同学跳得卖力,阳光洒在他晶莹的汗水上,将他挂满汗珠脸庞映衬得更显认真与执着,在这一刻,他就一个普通的、在跳舞的孩子。

手舞足蹈,人之天性,我的舞蹈课正是面向人人的,每个孩子都有跳舞的权利和展示的机遇。

莫以善小而不为,这就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高度关注,高度敏感,高度重视,是对每一个孩子的负责,更是对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负责。


我喜欢孩子,所以喜欢课堂,我喜欢舞蹈,愿意做一名教师,因为钟情教育,所以幸福地坚守一线讲台上。因为这三个喜欢,代表了我的舞蹈教育观、课堂教学观和职业幸福观,也是我36年来行走在教学路上的真切感受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