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在加入五十七中教育集团之前,上庄分校还是一所硬件设施较为陈旧、中考成绩并不理想的农村校。2019年加入北京五十七中教育集团后,学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实现理念和管理一体化,让大家真正成为“一家人”。在“创新、融合、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学校迅速找准了两个切入点,即校园数字化建设和教师交流轮岗机制。
在海淀区教委的支持下,北京五十七中教育集团建立了听课平台、教师资源库、智慧教室、双师课堂平台、大数据教学诊断平台和作业管理平台,把每一间教室都变成了智慧教室。优秀教师同时可以给多个班上课,集团内不同班级学生间可以在线上相互交流和学习。学校还充分利用北京市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让不同校区之间的教师流动起来。这些都为学校实施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教学和一体化评价奠定了基础。
“而今,跨越百公里的常态化的‘双师课堂’场景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常态,老师实时就可以在线上听到同伴课。而一个标准的一体化管理,也促进了集团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北京五十七中教育集团校长刘晓昶认为,智慧教育对提高集团化办学质量,促进集团校之间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是能够缩短各校区之间距离的重要法宝。“海淀区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巨大投入,为学校所有课堂的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海淀区教育两委的支持下,集团化办学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像北京五十七中教育集团这样的典型案例越来越多。海淀区在教育集团办学理念输出、教师交流培训、课程整合开发、人才贯通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短时间内办出了一批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新品牌学校,有力回应了老百姓“上家门口好学校”的期望。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表示,经过持续20余年的实践探索,海淀区形成了“多元、个性、高位、均衡”的集团化办学样态和可复制、可推广的集团化办学范式:“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教育发展新格局;二是健全体制机制,激发集团化办学活力;三是设立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完善支持保障;四是搭建共享平台,促进教育集团共融共生;五是创新质量评估,引领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
为了推动区域教育进一步优质均衡,海淀区将“优化教育布局工程”列为“十四五”时期教育规划十大工程之一,加大统筹力度,打破区属和非区属教育资源的界限,依托集团化办学,利用好驻区高校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学校布局。
海淀区还不断健全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先后出台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海淀区关于党建引领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海淀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专项支持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创新集团化联盟形式,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体制机制和经费支持。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促进集团内部各校之间的文化融合与特色发展,打造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态。
为了推动区域集团化办学良性、可持续发展,海淀区还出台了《海淀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包括健全集团管理架构、深化集团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集团教师队伍建设等6个维度19个细化指标。从2022年起,海淀区开始对集团化办学质量进行评估,进一步激发集团校办学活力,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海淀区积极深化教育改革,通过深化学区制改革,统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推进资源共享,打破学校之间的资源壁垒,促进学区内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学区统筹、社会参与、学校共建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