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海淀区成功入选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北京市十一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校。为做好示范区工作,海淀区制订了普通高中示范区三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提出了五大建设任务,凝聚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育人合力,协同推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考试评价、资源开发等各项工作。

在学校层面,海淀区把59所高中校全部划为新课程新教材实验校,“一校一策”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聚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中的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攻关探索,组织专业力量分类指导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品质。发挥三所示范校的“龙头”作用,组建以各自特色为中心的特色联盟,探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新路径、新模型。

为应对2020年“选科选考”新高考方案,早在三年前,海淀区就建立了新中考高考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调研机制,并成立了区级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专家指导组,出台实施了《海淀区2017—2020年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工作方案》,指导各校科学制订实施并持续优化学校高中新课程方案,做好初中课程教学与中考改革衔接工作。

近年来,海淀区还积极发挥教育创新优势,在信息技术和智慧教育方面做出很多新探索。2020年,海淀区获批成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全区29所学校参加实验项目,涵盖了中小幼职各学段。

截至2020年9月,海淀区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人数比五年前增加了15%,办学规模占全市两成并持续扩大。基础教育体量大,这就使得海淀区在解决“入学难”问题上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2020年,海淀区通过新建小学、中学下延学段办小学、九年一贯对口直升、规范落实招生政策等方式,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学位供给。人大附中翠微学校、上地实验学校、育英中学增设小学部,有力缓解了相关地区小学入学压力。推动北京信息管理学校与人大附中联办综合高中班,在海淀区第三实验小学和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之间建立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等,进一步满足区域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海淀区顺利完成34个基本建设项目,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中小学学位14080个。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4所,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机制学校22对,目前已有7对开始实施,小学与中学按比例对口直升数量不断增加。

积极内部挖潜扩增学位的同时,海淀区严格落实市级招生政策,根据区情制订具有海淀特色的义务教育入学方案,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和寄宿制招生,不断细化实施“六年一学位”政策,积极探索“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确保招生入学平稳有序进行,同时也释放了更多优质学位。

在2020年中考招生过程中,海淀区15所优质高中校认真落实北京市校额到校政策要求,将部分计划分配给一般公办初中,积极引导学生就近升学。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和北京一零一中4所学校继续参与市级统筹项目,让更多外区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北京市新出台“公民同招”政策后,海淀区及时制定并落实细则,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引导16所民办学校参加派位招生。这不仅有助于破解“择校热”问题,而且对减轻中小学负担,构建健康的基础教育生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群众“上好学”的需求,海淀区在“十三五”期间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新优质、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和潜力学校提升工程,深化驻区高校、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办学,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中小学优质特色发展。

与首都师范大学在区域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支持北京教科院与育英中学合作办学,设立北京教科院实验小学……近年来,海淀区借力高校、科研院所等“外脑”,支持一批中小学提升质量,办出了特色。

在与驻区高校合作过程中,海淀区还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建立大中小合作办学模式,在确保区属中小学隶属关系和办学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加挂或更名“附属校”形式,建立大中小联动的教育合作共同体。如支持北京二十中与北京体育大学实施“教体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为学校加挂“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学”校牌,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海淀区还推出了“校校优质”工程,进一步激发学校自我发展的内生力。“十三五”期间,全区共认定49所中小学校为“新优质学校”,18所中学为“新品牌学校”,让地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到满意的学校。

五年来,海淀区已有20余所学校纳入名校一体化管理,24所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品牌建设、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特色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十三五”时期,海淀区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还推动国际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让受教育者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激烈的现状以及海淀独特的区位特点,都决定了必须把“三个面向”精神融入教育改革发展事业中,广纳世界优秀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同时把海淀教育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五年来,海淀区持续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优化国际学校布局,完善国际教育供给。围绕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海淀建成了涵盖幼小中各学段、中外课程融通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全区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10月,北部新建国际学校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海淀区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填补了海淀无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空白,使海淀教育对外开放更具成效。

近年来,海淀区教委还主动拓宽国际教育合作领域,逐步扩大交流展示平台。如与英国、加拿大、芬兰、法国、巴西等国家的教育部门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务实性教育合作项目;在美国、芬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建立8个海外干部教师培训基地;实施“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品牌项目,举办20余场国际论坛等。

在打造一系列品牌活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海淀教师走上国际教育舞台,展示海淀教育的风采。部分中小学校长赴美参加“蓝带优质学校高峰论坛”,“基于科学本质的探究教学”研修班学员两次在全美科学教师学术年会上展示教学案例,多名干部教师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海淀教育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

海淀区还将“走出去”与“请进来”培训有机结合,聚焦世界教育热点和难点,启动了“国际教育专家大讲堂”项目,举办校长领导力、芬兰教育变革与创新等多场专题培训。充分利用友好城市资源,帮助近30所学校与国(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目前,全区中小学校已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300所学校建立友好关系,中小学及幼儿园聘用外籍教师近600人。

海淀区还借助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课题研究、系列专题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63所项目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立足本土化和民族化,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通过举办“一带一路”教育互鉴交流、学生外语展示系列活动、“欢动北京”海淀区中外青少年艺术交流等,培养海淀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让每个特殊孩子在海淀受到尊重、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才是海淀教育命根子的真正含义。”这句话已经成为海淀教育人的共识。

为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服务水平,海淀区近年来不断完善“1+2+3+4+N”的特殊及融合教育服务实体网络。同时,不断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和师资储备工作,并在特教领域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如在全市率先启动“资源教师持证上岗”机制,率先开展“对普通学校实施巡回指导”模式,成立特殊教育联盟等,努力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适合的教育。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海淀区是教育大区,南北部教育发展程度不同。近年来,随着北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愈加迫切。

2020年10月31日,海淀区和平小学加挂新校牌“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实验小学”,挂牌后该校将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出现更多新变化,成为北部地区一所面向“未来”的特色品牌学校。2020年,海淀区还积极推动两园项目配套小学、北安河定向安置房项目教育设施由优质学校承办,进一步满足区域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海淀区按照“筑巢引凤、南北同步”的思路,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南优北引”和“自主造血”,持续扩大北部地区优质教育规模。新建成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首师大附中北校区、上地树村学校、十一晋元中学、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并启动招生。育英中学、北大附中香山学校、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等改扩建项目顺利完工。目前,北部地区已有清华附中、中关村三小等9所优质学校在北部办有12所分校。

到2022年底,海淀北部地区将新增幼儿园学位6060个、中小学学位9120个,同时还将高标准建成22个中小学、幼儿园配套设施,陆续进驻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十一学校等优质资源。届时,北部地区将成为新的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

为破解“入园难”问题,2020年海淀区通过新建小区配套园,改扩建、以租代建、探索合作办园、中小学附设幼儿班,稳妥推进配套幼儿园治理,完成存量小区配套民办园转普惠等举措,全年新增学前学位9300个,幼儿园普惠率达到92.5%。

海淀区幼儿园办园体制复杂多样,驻区部队、大专院校、中央及市属企事业单位办园占比达到51%。为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十三五”期间,海淀区委区政府建立了由26个委办局、29个街镇组成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推进学前教育工作。

海淀区还充分动员和支持各驻区单位发展学前教育,按照“教委主体、街镇保底、社会补充”的工作思路,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在海淀开办幼儿园的政策,动员和引入社会资本举办学前教育,指导有积极性的个人或社会组织来海淀办园。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举办普惠性民办园,进一步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十三五”期间,海淀区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扎实做好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支持力度。采取全员全训、园本教研等多种方式,提升队伍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幼儿园质量督导评估、学前教育专项督查工作,“横到边纵到底”规范幼儿园日常管理。

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十三五”期间海淀区共增加2.8万个学前学位,其中普惠性学位增加1.64万个,极大缓解了学前学位不足引发的“入园难”问题,使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