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40 年,海淀教育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这源于海淀教育对国家教育改革一贯的积极响应、创新探索,也源于海淀教育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感召和鼓舞着海淀教育人不断开拓创新,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很多海淀教育人都记得,20 世纪 90 年代时任区委书记李迪生的话——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如今,海淀教育地处高位,成为海淀的金字招牌、北京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40年风雨兼程、披荆斩棘,海淀教育的辉煌成就凝聚着一代代教育人的心血与努力。

呼应时代命题  擦亮海淀金色名片

1979 年,马成营服从组织安排,从科长职位来到二十中担任校长。那时,二十中学还是一所大、破、乱学校——学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教师开会在楼道,师生上厕所都成问题。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1996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花园式学校”,2004 年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

二十中的转变正是海淀不断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缩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海淀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面临经费不足、内部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等问题。

海淀区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并逐步扩大,进行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落实校长责任制、探索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革。1990 年前后,改革初见成效,择优录取、按劳分配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骨干教师的待遇明显提高,教育质量随之提高。

曾任海淀区教育局局长的王家骏回忆,80 年代初,自己刚当副局长,有一天被北京市人大管文教的领导叫去谈话,原来有家长反映清河中学多年没有开设音乐、美术课。王家骏把家长的意见牢牢记在心里,回来后就下大力气抓音乐、美术课,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直到现在,海淀仍然坚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涌现一批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名气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海淀教委原人事科科长、原区教育纪工委书记庞建说:“海淀的教育改革,永远承担着最艰巨的任务。”1993 年 2月,中央正式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改革进入素质教育新阶段。1994年8月,海淀教育改革试验区经过多时筹备,应运而生。1997 年,海淀区又被确定为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

为了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海淀把提高教学质量视作教育发展的生命,把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大课题,把培养高素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设定成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的两个目标。

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颍惠回忆,当年她参加了“个性发展与学校环境建设教育改革实验”,在区内12所一流高中开展教材课程改革实验。后来,这些高中都成为了北京市示范高中。

现如今,“教科”“教研”已经成为助力海淀教育科学优质发展的“两翼”。2016 年,海淀区将教科所升级为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这是北京市第一家区级教科院。作为一个专业化、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区教科院承担区域教育教学前沿性、探索性的科学研究任务及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政策研究,承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研究,以及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研究工作。

同时,海淀教研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8年8月,教师进修学校申报的“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体系”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经过 46 年改革发展的海淀进修学校,传承优秀文化、聚焦核心素养、顺应技术发展,努力建设“面向未来的智慧型教师发展中心”。区教委副主任赵建国表示,海淀的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教科研实力强劲,成为质量提升的强大助力。

40年坚定不移的锐意改革,造就了海淀教育的硕果累累。教育已成为推动海淀文化与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的重要保证。

2017 年,海淀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04.91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4.14%。而1997年,海淀区教育经费实际支出总额为 4.6 亿元,20 年间增长近 23 倍。谈起教育经费支持,区教委副主任徐丹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绩效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发挥经费投入的引导、激励作用,支持学校提升办学品质。”

海淀区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回应百姓需求  扩大优质资源辐射

原第 206 中学和群英小学是相对“薄弱”的学校。2014年3月,两校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一学校一分校。依托教改典型十一学校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激发教师热情、变革管理体制、融合课程资源等方式在短短四年间经历了惊人的蜕变。

现在每学期都有超过百余人次获得市区级奖项,课程建设成果荣获北京市一等奖,并以极高的满意度成为海淀区首批新优质学校。当初抱着忐忑的态度将孩子送入学校的家长发现,越来越多的邻居放弃了四处择校的念头,选择把孩子送进这所家门口的好学校。

十一学校一分校的“逆袭”故事在海淀区绝不是个案,而是海淀在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方面实打实的工作成绩。为了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海淀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推出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等创新性做法,启动“中国好老师”计划、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等重点改革项目。

2002 年五一小学合并永定路一小、二小;中关村一小承办天秀花园配套教育设施,拉开海淀区探索集团化办学的序幕。历时十几年实践,优质校输出先进办学理念,促进干部教师交流,强化课程整合开发,增强薄弱校的造血机能。区教委主任王方表示,海淀区30多所集团化办学的母体校,覆盖了全区120多所学校,使海淀的优质教育资源由原来不足50%提升到现在的 85% 以上。

2015年,海淀推行学区制改革,以当时的12个小学学区为基础,将区域内所有中小学划分为17个学区,对应29 个街镇。通过新的方式探索学区内设施、课程和师资等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2016年3月,海淀启动了“新品牌学校建设工程”和“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目前共评审认定19所新品牌学校、23所新优质学校。

40年来,海淀教育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从以前普及义务教育“有学上”到如今促进优质均衡“上好学”,从以前抓好一批优质校到如今的集团化办学,不断赢得群众认可。目前海淀基础教育规模已达到 33.69 万人,占全市1/5。种种促进教育均衡、公平的举措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辐射,择校热降温,就近入学比例逐年提升。2017 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9.12%,初中达到97.3%。2018年,全区中小学生在优质学校就读人数达到21.3万,比例高达 83%。而到 2020 年,中小学生就读优质学校的比例将达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身发展硬,中关村三小、人大附小、六一幼儿院等大批优质校还把分校开到了雄安新区,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理工附中等学校落户通州,让海淀教育的成功办学经验辐射向更广阔的区域。

海淀区还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十二五”期间率先进行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提升项目”,项目实验校达63所。海淀相继同英国、加拿大、芬兰、法国等教育部门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不断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  弘扬海淀教育精神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常被同事笑称是“不用睡觉的校长”。2000年前后,她在人大附中任教,当时学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校领导、老师都很少早于晚上12点下班。有段时间,罗滨常常凌晨3点才回学校宿舍,早上7点又出门,有一次宿舍保安把她拦住,特别好奇地问:“大姐,你都不睡觉吗?”

罗滨笑着说,海淀教育人搞改革创新是蛮拼的。据统计,教师进修学校仅中学阶段2016至2017学年的专业课培训人次就达27 万。这是什么概念?全区2.3万专业教师,相当于每位老师每学期有超过10次专业培训机会,如此学习密度在北京乃至全国都不多见。由于教师研修扎实,在北京市教委组织刚入职1年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评选活动中,海淀获奖教师比例超过50%,远超全市平均获奖比例。

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尹丽君表示,海淀教育改革敢于啃硬骨头、不断探索出经验,这与敢打敢拼、勇为人先的教育精神密不可分。

教育党校的李继英回想起当年海淀的“超前”意识感触颇深:“当年教育讲三机——录音机、投影机、电视机,海淀的学校在三机普及全市领先,直到现在还领先。海淀第一个推出中学生心理指导,有自己的教材,是海淀独创。”

海淀教改的创新从不只为“争先”,归根结底为的是育人。在大力抓优质校建设的同时,仍然没有落下薄弱校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还没有集团化办学概念,海淀创造性地联合薄弱学校成立“28校群体”抱团发展,针对性地提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偏爱、厚爱”,迅速地提升了质量。

近年来,又提出探索未来教育。从2000年到2012年,海淀教育信息化经历了初级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数字校园三个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明确智慧教育2.0时代“一网一云四平台”的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更高阶段转变。2018年9月,未来学校研究中心成立,以实验室的方式,通过建立未来学校学习中心、人工智能实践中心、未来学校STEAM中心等,融合各种先进教育教学技术,打造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2018年发布的海淀区“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目标都是全国教育改革最前沿、党和国家最重视、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扩大优质学位供给、迎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动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海淀教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始终发挥好榜样带头作用。

我1983年到1991年担任教育局局长期间,正值教育发展、改革的大时代。人们对教育期望很高。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提出“24 字方针”——坚持改革、全面规划、分类指导、整体优化、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当时海淀教育的人力和财物都很紧张,我就提出要分类指导。把当时海淀的 80 多所中学分成几类,不同类型学校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比较不错的,如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八一学校等,重点研究环境和个性发展,让孩子全面发展;针对 28 所基础薄弱学校,我提出要“偏爱、厚爱、深深地爱”。提出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太优秀的学生得到成长,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同样重要和光荣;而中等学校就大面积提高质量,提高学生主体发展意识。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一是要有教无类,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要好好教育。二是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让孩子打好做人基础,也让孩子知道怎么学习,如何发展自己。(原海淀教育局局长 刘忠干)

上地实验学校召开新优质学校建设现场会
时任总理李鹏为海淀教育改革试验区题词

来源:海淀教委宣传科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