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学校要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这两门课!

【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学校要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这两门课!

时间:2017-09-25 00:00 海教思维
  一所健康的学校,全体师生都应有一种共同的道德观,全体学生以基本相似的方式,去了解什么是对和错、好和坏。
  我们应该承认某些形式的道德教育的确把学生教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败,常常是在内容设计上出了问题。
——林卫民 
  健康的学校,师生都应有共同的道德观
  一所健康的学校,全体师生都应有一种共同的道德观,全体学生以基本相似的方式,去了解什么是对和错、好和坏。
  道德是使集体生活成形的最低标准,学校需要一个能够“让整个组织系统”站起来的道德基础,要防范因为学科知识学习的强势、信仰的缺失以及竞争的激烈,导致学生行为规范约束力的丧失。
  在学校、家庭、社会互动频繁且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急需一种能够被所有人接受的道德,这种道德不需要消弭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也不需要质疑学校人和社会人的道德敏感度。
  要寻找那种真正能够被家长、社会接受的一致的“公民道德观”和“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伦理底线,把现实、未来和理想串联起来,并建立在大家都可以分享和接纳的信念与目标上。
  印度国父圣雄甘地提出以“生活简单,别人就能活命”来取代自由主义和自私自利,“自己活,也要让别人活”是建立学校共同道德的基本路线,应当向学生明确地表达这样的“学校观点”:
  尊重他人并不代表牺牲自我;以能够让别人活得同样快乐的方式生活,并不表示对于卓越与美丽、个人成长与舒适、娱乐和享受的自我放弃。
  幸福和成就并不是根据“花掉多少钱以及占有了多少资源和耗掉多少原料和能源”来定义,而是通过更加绿色和宁静的淡泊,用“生活更加简单,生活愈加美好”的善良之心,获得更加友善的道德生态,作为诠释。
  学校应必备的两门课:美德养成与精神修炼
  1、美德的养成
  善良是美德的核心元素,要让学生模仿善举来学会“善良意味着什么”,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不仅关涉到理智和道德的发展,也关涉到养成一种讨人喜欢的、有机整合的个性。
  要培养学生维持关怀关系的能力,明白被关怀的意义,然后教给他们关怀他人。要让学生懂得“珍贵的伙伴或朋友能够帮助自身成为更卓越的人”,掌握一种可靠而又友好的方式,以建立珍贵的同伴关系。
  美德并不是机械的概念,看似属于美德的概念其形态其实是复杂的。
  “诚实”是一种美德。习惯性撒谎者显然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然而,那些不会拐弯、一贯如是的老实人可能很难适应生活,无情地讲真话者让我们感到不安。对大多数人来讲,有吸引力的是:既非撒谎者,也非无情的讲真话者。
  “勇敢”是一种美德。勇敢必须与智慧联系起来才行。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区分出勇敢和鲁莽,只有在值得去做的事情上表现勇敢才算是美德。
  “毅力”是一种美德。对于毅力来说,预想的计划和一套确定的行动是必不可少的。在每件事上都花同样的力气、尽最大的努力,肯定是一条通向庸才之路。
  应该明智地选择我们能够做得最好的事,努力再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美德是一种可拥有之物,它们可以被习得,可以通过积善成德的方式来习得和践行;美德最好要在强健的、快乐的关系中学会,很少有快乐和幸福感的孩子会变得粗暴、残忍。
  “我相信是道德教育把孩子们教坏了”,德国哲学家尼采这句话说得虽然有点极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某些形式的道德教育的确把学生教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败,常常是在内容设计上出了问题。
  2、精神的修炼
  教育学生并不只是鼓励人人都去做强者,而更需要一种积极的关于生活、生命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产生的,像是凝视阳光下的草原或一处平静湖泊的宁静感、落日的美感、高山的巍峨感,以及对暴风吞噬大海产生的敬畏感。
  增强对日常生活的某些独特的意识,将有助于人们充实精神生活。
  看日出。思考诗歌和故事中描述的日出,看着太阳升起。
  劳动。认真地把家具擦干净,如果不是受时间和其他工作所迫,那么,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被擦得发光的家具时,自己的精神也会闪烁光芒。
  园子。园子不仅是人们退隐的地方,它们还召唤我们的家族精神。
  门廊。门廊是一个催人醒悟的现世之所。
  海边。海让人的所有感官焕发光彩,它的轻快和有活力的运动能激起我们的嬉戏情趣,就像精神在呼唤。
  学校需要有这样一类与精神相关的设计,从而给学生提供精神修炼的“星星”,慢一点、简单一点、从容一点,有时需要更多的淡定、更多的宁静以引导学生走向更富足的个人生活和更慷慨、更理智的公共生活,使他们的精神在修炼中走向成熟与富足。
  遗憾的是,这一切,正从学校的生活和课程中剥离。
  学校关注的只是对专业目标和社交目标的追求,除了知识、能力、学业排位,以及通过淡吐、高雅的举止来赢得朋友、邻居对你的好印象,从而赢得更多的机会,等等,其他好像都不是学校教育要特别关注的事。
  每一位教师展开教育都应从关注学生开始
  教育的出发点不是上级发布的文件,也不是课程和教学的目标,而是在于“学生的当下”。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存现实,是教师获取成功的条件之一。如果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就要细致入微地研究你的学生。
  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漠视学生的存在。
  比如:
  一个任教两个班的教师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全,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绰号、家庭背景、性格、人际关系、学习能力和水平;
  教师只是一厢情愿地推出自己关于知识的那些话语,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却没有感觉到下课铃早已响起;
  只是开发学生对未来某种荣耀的渴求,而没有关注每个学生改变现状的决心;
  只是希望学生的未来应当怎样,而不关注学生自己想要拥有怎样的未来……
  讲授知识、探究知识以及对话、讨论、练习、活动等,一系列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都从网络上复制到很多完美的方案,这些方案不管多么精致,都是从1到n的过程。
  只有通过激活学生的学习,使“关注学生的原有知识、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有无发生”贯穿于课堂教学整个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才能得到有效地实施,才能实现从0到1的过程。
  “基于信任基础上的高期望值”是成就学生美好人生的法宝,教师要点燃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热情并肯定学生的成功,促使学生从他的起点不断向前进取。
  教师关于学生的洞察力和远见力,难以像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那样进行系统地培训,主要靠教师的自我修炼。教师如果用浅薄的眼光看待这种修炼,那一定走不远甚至在原地打转,最终自然会走入令职业生活十分乏味的倦怠状态。
  当教师看到一个个模糊的学生,变得清晰生动;当教师从学生细微的变化,调整那些针对学生的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教师的格局,也从一个简单的教学操作者,变成一个富有远见的人生导师。
  教师给予学生的,也不再是“例行公事”的课堂教学,而是激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能够帮助每个个体转型的全部创造力。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