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海淀教委】陆云泉:安安静静办教育,扎扎实实提质量

【海淀教委】陆云泉:安安静静办教育,扎扎实实提质量

时间:2018-02-26 00:00 海教思维
  与以往相比,2017-2018年海淀区中学教育工作有着一种不同的理性和期待,这从相关工作的一些高频词,如“科学”“扎实”“高效”中可见一斑。在2017年海淀区中学教育工作会上,海淀区教委主任陆云泉结合当前教育现象和热点问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教育感悟和思考。他鼓励教师摒弃浮躁,安心教书、潜心育人,回归教育本质,尊重教育规律,在传承中守正,在变革中出新。
  ▲陆云泉(海淀区教委主任)
  在一个全民关注教育的时代,在一个容易让人产生焦虑的时代,怎样才能抵达教育的理想境界,真的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方向、有定力,还要有办法。文化思潮与价值观日益多元,社会与个体越来越焦灼功利,教育改革中时有理论失范、实践偏差的现象,这使得我们的教育容易迷失于驳杂的理论丛林。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决不能浮躁功利,必须回归教育本质,更清醒地思考教育的问题,并且要有所回应有所作为。
  教育需要用心经营,用静沉淀
  当前的教育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固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公平的办法。如何办教育,这既是教育问题也是哲学问题。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片面有缺陷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教育必须基于“中庸、可能和适当”这三个原则。
  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守中为上。中庸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办教育的最佳原则。搞教育要中正平和,既不能过头,也不能不足、不够。比如我们在教学技术层面和一些形式上改得太多、变得太快,就是过头了,改得老师们都有些不会上课了,忘记了教育规律和它内在的东西。
  所谓“可能”,就是一个孩子今天的爱好、才能和分数,可能与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今天他所学的东西,包括成绩分数又是必要的,是未来发展可能性的保证。教育既要关注当下,也要关注未来。
  所谓“适当”,是指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一定要符合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每个孩子成才的途径和方式并没有确定的指向,教育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在《教育是农业》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教育需要用心去经营,用静去沉淀,需要遵守教育的规律和常识,耐得住时间的考验。教育尤其不能操之过急,学校文化的形成、学生和教师的成长,都需要磨砺和积淀,需要耐心等待,需要岁月洗礼,不能弯道超车。慢慢地、静静地去做,不浮躁不功利,最终一定会出现我们期待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不仅分数优秀、才华出众、能力突出,而且灵魂也很丰满。
  2017年9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来十一学校调研,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改经验,并且指出:教育成功不成功要看学生是否快乐,在小学、初中要看学生是否开心快乐;在高中,则要看学生心活了没有,这意味着学生在高中阶段是否接受到了对他们终生有影响的教育。到大学、研究生阶段,要看学生心静了没有,才可以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的确,小学生开心了,说明启蒙教育有了效果;初中学生心乐了,说明他们在这个身心发育的复杂时期健康成长了,不快乐自然就不会健康。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精神的奠基阶段。心不活则智不强,智不强则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大学生心静了才能专心读书,否则是做不成学问的。
  在传承中守正,在变革中出新
  去年海淀区中学教育工作会的主题是“挑战、创新和突破”,今年的主题没有再定“创新”,因为教育本没有那么多的创新,我们更应该在传承中守正、在变革中出新。“守正”,是指教育要坚守的道义、传统、常识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四个领路人”,就是教师职业的道义和传统。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些教育之道我们始终要恪守,如有教无类(教育本职)、德才兼备(教育目标)、因材施教(教育方法)、教学相长(教育结果)。如果我们把这16个字坚守住,我们一定能够办出优质的教育。
  新的学年里,中学教育工作的主题是“科学、扎实和高效”。
“科学”办学,把准学校发展的脉搏
  所谓“科学”,就是在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结合海淀实际,认真分析数据,找准问题,提出科学的应对办法。每年的中、高考分析报告和各种学业评价报告,都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希望各学校要加强数据分析的意识,使我们的教育管理科学有效,而不至于是经验主义的。
  在教学层面,我们要分析学生学习的问题所在。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像喂鸡一样,如果先生强迫学生去学,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接受的,即使暂时勉强接受了也会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就会把知识还给先生。如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自主学习,效果一定好得多。所以我们要分析研究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教学更有针对性、学习更有效果。学校德育工作也要力求科学而有实效,要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始终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强调先学做人,再做学问。“立德树人”就是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道德的培养是一个外部影响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逐渐外显的复杂过程,学校的德育干部要仔细想想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整体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如何以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胸襟境界去立德树人。
  我参观过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这是一所建校仅仅380多天的学校。这所学校拥有各类学科教室72间,每位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学科教室,这里既是教师的工作室、研讨室,也是孩子们上课、读书和进行学科体验的教室,更是他们开展兴趣活动的空间。每一间学科教室包括名字、空间安排、布置都由老师自主设计。在语文学科教室,我看到老师精心设计的各类作业,如暑假作业、寒假作业和“霾假”作业,以及学校为孩子们设计的自我成长规划手册和丰富多样的校本教材。在数学学科教室,我看到详细的学科教室规则,还有老师们把学习和作业巧妙地设计成“超级玛丽”游戏和PK闯关的活动。在“物理俱乐部”,我看到课上没有“吃饱”的孩子下课后还在教室里继续做着实验,一名喜欢研究轨道交通的同学看见有人正翻阅他做的轨道设计,马上上前介绍自己当初设计的心路历程、参考过的英文资料以及目前学习的重点。
服装设计教室内,学生在动手实践
  在龙樾,模拟法庭成了学生的自治机构,并实际担负起为同学们调解矛盾争端的职责。这既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种崭新尝试。学校的艺术学科包括音乐剧、舞蹈、戏剧、版画、国画、声乐、服装设计、陶艺等多种门类课程,孩子们在课程中体验并感受艺术,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为健康成长涂抹上绚丽的人生底色。
龙樾模拟法庭揭牌
  龙樾中学为有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的孩子提供了包括机器人、信息学、程序设计、电子技术、模型设计、平面设计、机械设计等技术实践体验课程,充分调动开发孩子们的潜能,为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搭建不同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实践和创造。
  龙樾杂货铺是学校商学课程的实践基地,旨在为师生提供一个校内资源交流和交换的平台,希望学生们的作业可以产品化、商品化。龙樾杂货铺采用Amazom Go(无人超市)的运作模式,同时也是学校诚信教育的基地。我在这里感受到真切的品格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而这两种能力恰恰是未来学校所特别强调的。
  我们经常说要为未来创造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学校教育,让学校成为令人眷恋的地方。龙樾的教育正是在挑战定时定点定内容的传统型学校教育。这所学校显示出一种个性,一种独特的形与魂。这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对每个师生都变得舒适、亲切和友好,教师的作用定位于咨询、参谋和服务,管理的宗旨表现为前瞻、引领和沟通,课程与学习变得更加具有选择性和自主性。这所学校真实鲜活的案例正是海淀学校改革发展、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
  理想的学校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一定有独特的个性,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要在深刻洞悉教育规律、把准学校发展脉搏的基础上精心培育,不断完善,而决不是简单照搬或机械模仿其他学校的经验。
“扎实”办学,找到核心素养落实的有效途径
  所谓“扎实”,对学校而言就是要找到核心素养落实的有效途径。未来学校强调“核心素养”,强调“4C+2C” 能力,即创新能力(Creativity)、批判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以及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和公民意识(Citizenship)。我想,这些能力一定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去落实的,但绝不是靠着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方式来传授的。对于学校而言,寻求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不断转化、优化、内化和外化的过程。核心素养的落地必须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社会的要求,遵从他们的成长规律、天性发展和内在需求。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是我们学校理解和落实国家意志的责任使然。当核心素养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本色时,它就会变得平易近人。所以,找到适合学校的落实途径,是将核心素养成功转化为富有本学校特色的常态优质的基本前提,是我们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核心素养要真正落地,需要我们每一所学校的顶层设计做出回应,同时在实践层面寻找策略和路径推动落地研究。
  经合组织(OECD)宣布,2018年PISA测试可能增加“全球胜任力”评估。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是有着包括知识与理解、技能、态度等多重维度的学习领域,其核心素养包括:从多个维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开放、适宜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仔细想想,全球胜任力的这几个维度正是我们在课改中屡屡提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
  对于学校来说,安全是底线,质量是生命线,特色是风景线,师德是基础线,管理是保障线。所谓“扎实”,还要求我们要认真细致地抓好这五条线。学校要扎实做好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要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等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立生之本,每一名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常怀敬畏之心,本着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以严谨的治教态度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精心备课,修炼好教学基本功。
“高效”办学,全心全意打造“高品质教育”
  所谓“高效”,就是要全心全意提高教育质量,这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高品质教育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优秀的素质,在追求学生学业成绩优秀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让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优秀的品德,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和健全人格,让他们通过教育更加阳光开心,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他们具备将来工作生活发展的能力。
  “高效”,还需要我们认真评估学校的加工能力。海淀教育是不选择学生的教育,所以我们更看重一所学校在固有的条件下对学生素质全面打造和培养的能力。近年来我们持续关注新品牌、新优质学校以及潜力学校的加工能力。我们强调在高效的基础上还要减负,减负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增效。因此,许多学校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习手册的研制、重视作业的落地、有针对性地研发辅导资料等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的高效也意味着教师要学会从传统的以教为学的教学设计转化到利用网络、APP等新型资源,开展以学为主的系统化的教学设计。
  一所学校的成功和发展很难脱离时代的背景去陈述与解释,都应该是与教育改革紧密相联的。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功利与浮躁,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更需要反求诸己,耐得住寂寞,坚持自己的理想,守住教育的底线,以质量为核心,以基本规律为抓手,以学校的内涵发展为追求,用实际行动回应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我希望我们的校长和老师敬畏与实践教育规律,积累和潜心教学研究。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不急功近利,安安静静地办教育,扎扎实实地提质量。
  本文根据陆云泉主任在2017年海淀区中学教育工作会的讲话整理而成
  部分图片素材由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提供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