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海淀区教育网络与数据中心主任】马涛:十年磨一剑,终于弄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价值所在

【海淀区教育网络与数据中心主任】马涛:十年磨一剑,终于弄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价值所在

时间:2018-07-31 00:00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今天,走上教师舞台的是北京市特级教师马涛老师。马老师从事信息技术学科专职教研员十多年,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和学生信息素养的价值,探索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路。马老师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值得学习,马老师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
  马涛:
  海淀区教育网络与数据中心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带头人,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审查”专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学科兼职教研员。近年主要从事移动互联课堂的基本模式、基于学生学习场景的教育大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等方向的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今后在信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具体目标是学生在学校期间会进行信息技术基本工具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同时也会不断体验、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无论是社会趋势的影响,还是人为主动的改变,信息技术都在学生的各个学习、生活场景中,改变着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认知。
  笔者从事信息技术学科专职教研员十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反问自己: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和学生信息素养的价值是什么?在海淀老一辈信息技术教研工作者奠定的基础上,我们从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形式、扩展延伸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对学生信息素养的价值有了不断迭代的认识,认识到信息素养要持续支持学生解决自身的学习生活问题,并逐渐步入了研究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之路。
  探索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之路
  从信息技术应用软件不断丰富开始,信息技术课程经历了不断追求时髦软件和软件版本更新的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聚焦在软件功能、技巧方面。我们在这时候开始反思,软件的价值和社会功能是什么。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在海淀广大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中,我们得出结论——每种软件均有其特定的社会功能和特定的适用环境。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功能价值,了解这一类特定的应用环境,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特定的环境和工作类型中主动选择工具,并应用这一类方法解决问题。
  为了营造这样的环境和创建问题解决过程,我们经历了任务驱动、研究专题探究的认知进阶过程。最初我们以小任务作为引导学生开展软件技术学习的驱动力,逐步发展成为设计专题性研究任务,让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并关注复杂问题解决的过程设计和方法提炼。
  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目标在于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十多年的工作积累中,我们发现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方面。在不断提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问题中,教师让学生从分析问题、体验问题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问题的不断深入中增加对信息技术的进一步需求。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学生头脑中主动产生利用信息技术寻找方法的意识,并利用自己曾经体验过的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经验,积极主动解决新问题。这就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终能够内化成为信息素养。
  由此,我们形成了任务驱动、留白、研究专题方式的海淀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并逐步理清了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基本思路,建立信息素养的基本培养方向和应用方式。
  探索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之路
  为了研究能够贴近学生学习并体现解决问题的信息素养应用方式,我们从2010年开始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生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以学生学习内容为载体寻找信息素养应用的渠道。
  为此,2010年我们承接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的委托项目“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以北京市地方专题课程内容为载体,结合海淀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结构,初步探索信息技术支持其他课程学习的方式。
  在研究中,我们从学习内容、课时两方面进行结合,以专题教育课程的内容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载体,学生对专题教育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成果以信息化作品的方式呈现,并以作品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包括对专题教育课程的学习评价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两个维度。重点关注了如下四个层面:
  内容结合:专题教育课程内容+信息技术知识,以专题教育课程内容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知识为手段,用信息化作品的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成果。
  课时结合:每周的地方课程课时+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时,几周后学生利用两个课程的课时完成一个作品。每次课均以两节连堂课的形式,将两门课进行结合授课,以达到1+1>2的效果。
  结合效果:学生利用两门课程的课时同步学习两门课程,以专题教育课程内容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可以达到超过原课时的学习效果。
  实验成果:包括教师教学计划(基本设计思路、教学进度安排),教学设计(体现教师教学思想和具体教学安排的教学设计文本),教师演示样例(结合教学设计的教师演示样例电子版文件、课堂实录),学生作业(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的作品)。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利用学生信息素养解决问题的关注点放在了学生活动的“双学习目标”方面,在同一个学生活动中实现解决问题目标和信息技术自身学习目标的有机结合,在课堂中呈现一个独立、完整、顺畅的学生活动,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并引发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深度思考。
  经过连续四年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堂设计模式,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义务教育阶段课堂实施案例,不断厘清双学习目标课堂设计的思路方法,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初步设计思想。
  但我们也逐步发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应用体现,不单纯体现在双学习目标的融合和课堂形式上,更多体现在学生如何在现有的学习场景下,利用信息素养改善原有学习方式的不足,整体提升学习效果,由此我们开启了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之路,开始研究学生学习环节中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探索学习方式变革之路
  学习方式变革并不是颠覆原有的教学与学习形态,而是寻找传统课堂形态中的不足,并以信息技术方式进行弥补。
  其中学生利用信息素养进行学习支持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自于信息技术课程,而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则需要转型到训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向上,才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体验、探索的空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中,学生大部分知识的习得还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形式的示范和听讲,属于被动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活泼发展的目标体现不足。学生的学习依赖于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和组织教学、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处于公共学习空间、公共交流空间、统一评价的学习环境中,面对学习资源也是公共化的教材、统一化实验设施和统一化习题练习。传统课堂教学环境注重学生学习的统一化,学生个性化学习不足,所以我们思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
传统课堂中的统一化学习环境
  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能够对知识、学习、训练有效推进,但较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独立学习,是解决个体关注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个体学习,信息素养就成为了支持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
  (一)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关联
  我们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和研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寻找学生个体差异,慢慢找到了一些可能出现在传统课堂中的信息化应用方式。其中关键点在于将个性化学习内容和形式与信息技术建立关联。
  在信息化的学习空间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构建规格多型、路径多样、评价多元的教学生态环境,利用数据分析检验学习者个体学习效果、识别学习者特征,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组织与管理学习小组、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个性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科素养。个性化学习环境可以从学习空间的独立性、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学习检验的个性化四个方面来构建。
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1.学习空间独立
  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每个学生构建基于探究、体验、评价的个人独立学习空间。通过个人电脑为学生个体构建基于过程体验和表达的学习空间,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2.内容选择自主
  提供知识类资源、体验类资源、习题类资源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个性需要、兴趣、个人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生根据个人需要、个人能力选择学习资源,选择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的不同学习形式。
  3.适应不同学法
  学习平台——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开展知识重组、成果展示、交流讨论、评价,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学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不是把学生放在学习环境中放任不管,还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制订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师参与组织与管理学习小组、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
  4.学生个体检验
  效果检验——利用数据分析检验学生个体在学习进度、学习程度、学习效果中与群体的差异。
  个性推送——发现学生个性化问题,直接针对问题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
  我们从学习场景中拆分出的不同内容呈现出了很多独立的小场景,每个小场景均能够以信息化手段呈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以信息素养作为支撑,支持学生完成学习的整体过程,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变统一为个性的学习方式变革。
  结合这些认识,我们在2016年设计了初中不同学科共8节课堂实例,进一步研究分析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和学生信息素养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模式。
  (二)学习活动流程的设计
  随着学生个体参与和个性化研究的课堂开展,我们发现了个别课堂环节的改变会导致课堂整体流程设计的调整。由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学习主动性,我们设计了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的学生学习活动流程。
  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我们认为学生活动的呈现形式由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梳理,建立与学科知识的联系,利用学习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流程,并尝试问题解决;然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事物的认识等收获梳理成能够表达的成果,进一步交流评价、反思修正。课堂流程思路
学习活动流程
  (三)学习方式变革后学生学习的特征
  在多次课堂实践和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方式变革后个性化学习中的状态特征发生了转变。在问题解决方式的活动中,我们认为学生学习是在沉浸、融入、体验、个性化、表达、评价这样的学习特征中发生的。
  沉浸——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在信息化环境中,通过看、听等多种感官刺激实现心理上的沉浸,然后开展学习。
  融入——学生作为主角,亲身参与的问题解决过程,融入到问题解决情境和学习情境中。
  体验——学生通过亲历问题解决,参与问题解决过程,从体验中提升意识和素养。
  个性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同个体差异,解决个体问题,突出个体认识。
  表达——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后,掌握成果表达的方法和途径。
  评价——针对学生个体开展评价,可以关注过程、结果等多方面内容。
  研究结论为我们带来了进一步的实践方向指导,也为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体现问题解决的活动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基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个性化学习场景,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堂中训练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课堂活动。
  (四)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形式
  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和信息素养培养方式改进,我们从改变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梳理出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形式。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形式
  在整体研究历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信息技术工具、问题解决场景、学生个性发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关系,在多样化的课堂实践中修正我们的观点,锻炼我们的研究团队,以学习方式变革提升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让我们对海淀的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化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重新认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目的,重新认识了信息技术进入其他学科课堂的意义,我们更是从信息素养培养发展到了问题解决意识的培养,并逐渐步入学习方式的变革之路。
  信息化是发展迅速的领域,信息社会的进步也是飞速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成长、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将是我们要不断研究、不断前进的道路。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