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怎么做?

【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
新人,学校怎么做?

时间:2018-11-27 00:00 宣传科

  人的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如何应该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听听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的学习体会。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成就与经验,深刻阐明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为之振奋,为之欢呼。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教育必将迎来又一个大发展的美好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可以说,这为中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这里首次将教育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显示出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发展教育的庄严承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中国的发展已经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提升”,从“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在这样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成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一环。

  纵观中华五千年,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实力共促共进、辅车相依。一方面,强盛的国力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教育的进步也促进和引领国家的发展,正所谓“城里人家半读书,学校未尝虚里巷”。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正因如此,古代中国才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近代以来,一大批教育家积极奔走,变私塾为学堂,革八股求科学,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伟大精神,以“教育救国”的历史使命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积极推动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涅槃重生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成为共识。40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教育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批优质人才,成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基础条件。

  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现在和未来最强烈的时代呼唤和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教育也应当乘势而为,积极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人才保障。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要坚持立德树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作为支撑和引领。

  立德树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引领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教育是为培养人而服务的,立德树人的核心正是在“人”。人的教育涉及方方面面,一个人的成才需要汲取各种养分,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德”的涵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第一粒扣子就是青少年的“德”,是青少年心灵的底色、人生的方向。青少年的心灵就如肥沃的土地,播种什么就生长什么。

  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各国人才的竞争。“德为才之帅”,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方向。中国教育只有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为国育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德成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有信仰坚定、理想高远、全面发展的人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担当起新时代的重任。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之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紧迫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站在新时代的起始点,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我国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科技的飞速发展,呼唤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视频直播的应用,将产生全新的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技术的力量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广泛的共享,使得人们之间学习的链接变得社区化、互动化、个性化和自主化,最终实现基于个人职业生涯和生活诉求的终身学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中国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中国需要大量各类优秀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有理想信念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突出特长的人,胸怀祖国的人,关心人类命运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人才储备。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方面,学校要与时俱进开发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课程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能,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获得在未来社会自立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怀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目中有人”,转变教育评价标准,坚决克服“唯分数论”,克服只见数据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增长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当每一个个体都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的时候,整个民族国家也必将得到提升,这应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新时代重任。“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传播知识,更教导人的心灵;教师能唤醒良知,增进美好,扩充光明,止于至善,教师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知识习得、智力养成和品格培养,这就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专门论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直抵教育核心,抓住了教育的关键问题。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国家建设需要大批堪当大任的人才,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不断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持提升课堂质量、努力拓展教育资源、深入关怀学生生命成长等方面下功夫,建设师德高尚、水平高超、面向未来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只有教师队伍建设好了,才能培养出理想坚定、德才兼备并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需要的未来人才。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重在实践落实,要争做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实干家。

  《尚书》有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新时代是实践者的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教育需要实干家、奋斗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知行合一”才能将美好的蓝图描绘到底,让中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从每天的工作入手,备好每一次教案,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份作业,教好每一名学生,心中有高远的教育理想,脚下是踏实的日常工作,日行其善,日进其业,日新我德,夙兴夜寐,贯彻始终,以奋进之笔书写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得意之作。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值此一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旗帜鲜明地坚持“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共进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幸福和成长,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福祉。

  人大附中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立德树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培育道德心,塑造中国魂;培养学生的生命力、学习力、创新力;树立世界基础教育的中国标杆,创建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未来教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断贡献力量。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