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信息化,海淀如何与国际对标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信息化,海淀如何与国际对标

时间:2018-12-04 00:00 海教思维

  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一校多址的管理难题;

  校园“一卡通” 保证了校园管理安全高效;

  CMIS系统实现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

  “海淀区教育科研管理平台”全面变革了海淀区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

  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教育管理,以及教科研领域,海淀区走在了信息化建设的前沿, 2013年以来,海淀区智慧教育顶层设计全面完成,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展开,智慧教育呈现出全局性发展和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吴颍惠(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打造终身学习型智慧城区

  近年来, 海淀区充分利用云计算、 物联网等技术,不断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建设多元化、专业化的智慧教育服务平台, 进而推广泛在学习、协作学习、 探究学习等智慧学习方式。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教学评估机制, 提升全区智慧教学水平。 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网上教研环境,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协同教研平台, 全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提升智慧教研质量。 建立公众与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实时、智能的交互平台, 使公众能够便捷地获取教育教学信息和优质教育资源,为公众提供面向教育信息与教育资源的智慧服务。

  建设智慧管理平台, 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 运行状态监控及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 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 安全预警和远程监督,提升区域教育智慧管理水平。

  积极推进教育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相融合, 探索建设支持学习者探究的智慧活动空间, 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与服务, 打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混合的终身学习型智慧城区。

  教育管理方式创新

  在信息化管理中, 海淀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使人的管理活动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中, 并由这些设备与管理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 信息处理系统平台, 实现了“可视” 管理, 达到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目的。

  在区域层面, 海淀区借助网络开通了20多个平台, 从行政办公到区校联络和学籍档案管理,学校日常工作运转真正实现了信息传送无纸化和网络管理有序化, 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研管理平台”, 全面变革了海淀区传统的科研管理方式; 多点视频会议系统解决了一校多址的管理难题; 校园“一卡通” 保证了校园管理安全高效; CMIS系统实现学生学籍的电子化管理。

  海淀区科研课题管理流程

  信息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沟通方式, 营造了良好的交流空间, 推进了资源整合, 加快了信息流通,规范了办公流程, 减少了办公成本, 全面提高了管理效能。

  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共同体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在网络条件下, 教师的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个体学习与教师间的群体性合作学习融为一体。

  研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海淀区从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需求出发, 参考国际相关标准, 组建专业研究团队, 将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本地化、学科化和操作化, 形成海淀区“智慧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实际以及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的需要, 制订信息技术教师工作考核标准、专业发展标准, 并依托区域内高校建设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与研修基地, 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搭建教师反思平台

  经验只能使教师原地重复, 而教学反思能够引领教师获得理论提升, 促进职业持续发展。借助网络反思平台, 既能发挥引领、 反馈的作用,也可实现自我监督、调节的目的, 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在学校内部, 各校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丰富教研资料, 开通数字化科研网络,让教师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交流。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学习优秀的课例,也可通过观看自己的课堂录像, 撰写反思报告或与同伴交流,相互反馈,共同提高。

  学校为教师搭建的反思学习平台就是一个小型的研究团队,通过成员共同开展研究活动、信息分享,加之真实任务的驱动,领悟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实现深层次的学习。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发展超越了传统知识传递学习模式,包含了对教学实践问题的体验,创生了实践性知识,增强了教师终身学习的使命感。为提升全区教师教育培训的现代化水平,海淀区整合现代远程教育的多种先进技术,于2005年启动“海淀终身学习平台”工程,将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具有自创特色的远程教育平台,在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培训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海淀区与高校联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试验研究, 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新课程标准的普及实施, 转变学与教的方式。促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结构变革, 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方面的优势,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

  建设相应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支持系统, 在区域内各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活动,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区域整体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建立智慧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性技术的应用程度已经成为智慧教育的核心指标之一。 海淀区在智慧教育环境的支撑下, 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双向深度融合, 积极探索新技术。

  在教学中的各种应用模式, 加快“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转变。 通过建立智慧学习空间、引入智能学习伴侣、尝试基于新技术的学习和教学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

  开展STEM教育少年创客

  海淀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智慧为核心, 积极开展STEM教育、 少年创客、 少年思维训练营等拓展项目, 为学生学习智慧的养成提供情景和条件。 学生通过参与拓展项目中的活动,体验基于技术的学习沟通、 探究和创意实现。

  鼓励学生应用信息工具开展信息收集与处理、 协作交流、 知识创造等活动,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学习能力、 探究能力、 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为学生学习智慧的养成提供支持。

  网络开放课工程促教育均衡

  海淀区充分利用“北京数字学校” 的优质资源,发挥网络远程教育优势, 通过“海淀同步网络课堂”扩大优秀教育资源的辐射面和覆盖面,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推动薄弱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实施网络开放课工程, 实现全区新课程、 选修课课程网上教学, 促使优质教学资源各校共享。

  积极与区内高等院校合作,引进基于网络的大学先修课程, 由学生自主选择这些大学提供的讲座和兴趣课程, 为学生提供兴趣培养的摇篮和能力发展的平台。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推进过程, 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 只会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海淀区教育信息化在相继经历了探索起步、 基础建设和实际应用的不同阶段之后, 而今步入个性化建设的时代。

  面对新时代、 新发展, 海淀区将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不断践行教育信息化, 最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