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执行校长】梁宇学:名校办分校,最终还得靠“造血”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执行校长】梁宇学:名校办分校,最终还得靠“造血”

时间:2018-12-26 00:00 海教思维
  名校办分校,把好学校搬到孩子的家门口,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这种做法起点高、见效快,对学生和家长来说肯定是好事。
  但名校办分校去功利化很重要,盲目复制、单向输血肯定不行。办学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需要办学者有执着的信念和坚守的定力。
  首师大附中一分校可谓“名校办分校”一个成功典型,梁宇学校长以“输血”和“造血”做喻,形象地阐述了如何在名校的引领示范作用下,不断提高分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办学品位。
   梁宇学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执行校长
  “造血”是名校办分校的难点
  名校承办分校,不仅要向分校“输血”,输入包含人力资源在内的显性和隐形的优质教育资源,更要促进分校自身“造血”机制的形成和正常运转,使分校办学品质得到实质的提升。
  名校的优势不仅在于办学条件和政策倾斜,更有其多年来积累的办学理念、治理策略、师资队伍、学校课程、校园文化等丰富的办学内涵,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师生良性发展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分校传承名校,不仅要移植名校办学的诸多成功经验,还要在对名校文化认同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造血”能力,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地发展学校内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发展文化。
  当然,分校的自身“造血”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造血能力既是名校办分校的重点,更是难点所在。这就需要名校与分校在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培养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综合改革,让名校厚重的文化内涵在分校逐步浸润醇化,并由此形成其自身特色。
  为推进北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百年名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在2010年3月承办海淀区的一所农村基础薄弱初中校——育强中学,2012年3月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以下简称分校)。
  承办之初,附中派出大量的优秀干部教师进行“输血”,给予分校全方位的帮扶与示范、带动与引领。承办第5年开始,我们着眼于干部教师自主管理与发展的“造血”能力的提升,通过“学名校”,依据自身特点“发展好分校”,在“发展好分校”过程中“学名校”,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提升综合办学实力,进而在“学名校”中创品牌,以螺旋上升型方式,形成了分校在“名校”引领下办学品质不断提升的良性发展态势。
  从“输血”到“造血” 突破点在哪
  在附中“输血”的同时,我们从增强干部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强化“自身 造血”能力建设。其核心是在分校干部教师队伍中建立起具有思想过硬的边工作、边学习、边反思、边改进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保持附中“成德达才”的办学理念传承,又结合分校的特点,在办学理念上做到既有融合又有创新。
  核心价值观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着眼于价值领导力建设,让师生的共同愿景“追求卓越,做更好的自己”成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内驱力;让学校发展目标“书香校园、智慧校园、优雅校园”成为引领教师发展的航标。
  分校倡导干部的引领作用,强化其奉献精神,用知行合一自觉约束自己,用追求卓越提升自己;对教师则倡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师德修养,以德育德、以人树人、以身示范。
  师德教育的显性效果来自毕业之际的家长感恩。多位初三家长在孩子毕业后专门致信学校感谢教师们崇高的师德与敬业精神。家长们懂得孩子成长的背后,是学校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深的好教师的无私奉献。
  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
  自身“造血”功能形成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存在。我们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积极倡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重在造就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
  从实际工作中找“问题”。我们大力倡导并扶持教师从自身工作中找出“问题”。近几年来,分校教师们聚焦以下几个方面找“问题”:一是坚持价值观进课堂,引领教风与学风建设;二是突出解决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三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四是通过开门办学的方式形成视野开阔并能适应学校教育不断改革要求的师生团队。
  从找出的问题中提炼“真问题”。我们积极引导教师从找出的问题中,进一步提炼出具有必要性、可能性与可行性并存的研究“真问题”,进而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找到解决方法、策略与规律,用课题研究的手段,形成一个个善于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研究型教师小团队,让学习与研究在教师队伍中蔚然成风。
  2016年9月,分校成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互联网+促进学校品质提升”课题实验校,参加了三个方向的子课题研究:互联网+下探索未来课堂;互联网+下优化管理模式;互联网+养成教育。被全国养成教育课题组评选为2017年度养成教育优秀学校。
  从解决“真问题”到实现“真服务”。在严格科研管理流程的同时,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真服务”上。我们以立项、开题、中期验收、结题等阶段性科研管理工作为契机,教育教学与科研部门协同服务,使科研管理工作围绕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展开,最终使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收获专业成长。
  我们直面初中学生就近入学、大派位呈现的差异矛盾,加入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考新政下中小学教改走向与实践模式研究”课题实验研究中。探索服务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将班级教学、学部教育、选课走班等三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形成分校特色。
  这种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的“输血”到“造血”能力的建设,其成效是分校干部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在十三五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申报中,分校教师申报的10项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全部获批。
  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们以自身内涵建设为契机,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校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学校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仅有外部力量的支持是不够的,内发力才是形成自身“造血”能力的内因。
  创造性开发馆校结合课程
  学校立足形成自身造血能力形成,根据自身内涵建设需要,以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精心规划多个专题项目。我们将这些专题项目作为促进研究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馆校结合课程”项目就是分校一个典型的专题项目。我们在引入附中博识课的基础上,又将物理、生物等课程开到中国科技馆,进而衍生出“馆校结合课程”项目。在项目组老师们的努力下,分校成为了中国科技馆首批认定的北京市馆校结合基地校。
  近年,分校还开展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四修课程、博识课、基于课堂改进的专家进校园、数理化进阶课程、中小学衔接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实施等项目。这些项目为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专业发展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合作、交流与创新,形成了真正意义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学校还定期组织开展夏日诗会、STEAM嘉年华等多项主题项目活动。学科实践、生涯规划指导、优才培养计划、科技女性培养计划等项目带来了学生培养方式上的不断改进,在附中的支持下,我们不断加大优才培养力度,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引领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
  分校按照《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建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要求,积极构建与分校未来发展对接的“三四五”课程体系,在已有的课程设置方案基础上,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养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终生学习习惯养成,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自身造血能力的起步和形成,必须立足谋划长远,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书香校园、智慧校园、优雅校园。学校文化渐渐形成。
  在高中正在面临新高考制度变革的情况下,高中校的人才观、课程观等正在发生变化,选修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技术实践类课程等课程建设面临挑战。作为初中校,我们的实践探索不仅在用办学实践回答政府提出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问题,更应未雨绸缪,积极探索新高考背景下的初中教育实践。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