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颍惠:教师是学习设计师

【海淀教科院院长】吴颍惠:教师是学习设计师

时间:2019-07-16 09:59 北京一零一中

  7月14日下午,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教育教学年会进入“面向未来的教师发展”专场,会议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万锡茂副校长主持。

  会议邀请了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颍惠作学术报告,题目是《面向未来的教与学》。

  互联网深入影响未来教育

  互联网影响教育。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标志,促进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虚拟技术在内现代技术的深入发展。现代技术推进教育改革,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深度影响教育、影响学习,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逻辑起点。互联网技术凭借着存储、处理、分析和传输信息等优势,搭建了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环境,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决定了教育的现代化,也决定了教育的未来。

  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移动和互联网云技术、超级计算和大数据、新能源供应和技术、物联网(IoT)、众包、共享经济和点对点平台、区块链技术、先进的机器人和自动运输、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推送)、先进制造和3D打印、先进材料、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教育发展,技术因素成为教育变革的推动力。

  未来教育体系特征:

  一是充分融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充分融合,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

  二是互通互联:生成性的优质资源、自由的时空选择、丰富的教学策略、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充分的社会交互。

  三是技术丰富:智慧环境、大数据支持、移动终端、丰富工具。

  四是开放共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资格框架与学分银行体系、协同创新的机制体制。

  教育要素变化巨大。

  未来教育供给,供给主体有产业主体、草根主体、联盟主体。供给方式碎片化、共享式、多样化。管理制度重视质量保证、学分认定、管理再造。

  未来教育方式,有面授学习(师生交互、资源交互、生生交互)、混合式学习(师生交互、资源交互、生生交互、线上线下交互)、联通主义学习(师生交互、资源交互、生生交互、线上线下交互、社会交互)未来教育资源,从学校资源、在线资源拓展到社会资源。

  以上变化共同作用于学生学习,出现翻转课堂,导致教学结构变革推动课堂教学重点的变化。学校和教室不是学生获得资源的唯一渠道。线上线下融合改变。个人知识升值方式发生变化:寻径和意会是学习的关键,寻找、意义的过滤、确认、综合、展现、差异化和再分享。

  互联网打造了教育的第三个空间:信息空间。新场景:虚拟现实公共服务平台;新要素:教育数据、人工智能;新关系:资源联通、复杂关系;新形态:新服务模式、新产业。

  但技术改变不了的是,教育永远要培养追求真善美的人。柏拉图有一句话:教育就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教育的目的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以及丰富高贵的灵魂。最好的学校应该是最适合孩子的学校,最好的教育是最适合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教育。

  技术重塑未来的教与学

  教育将迎来拐点。

  教育迎来前所未有转型发展关键期,能否把握未来教育动向,决定了教改成败。个别化教育、伦理型教师、数字化技术、全民性阅读、社会化融合、体验式校园成为新的现象。

  我们要重新认识学校。传统社会中教育旨在培养“贤人与君子”,旨在培养“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进入工业社会,学校教育聚焦于知识和技能,强调专业化、标准化。未来教育要从工具主义转向以人为本,要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向品德为先、能力为重。未来学校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关键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

  探月学院学生发展体系。翻转课堂的学科学习(50%):STEM+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跨学科项目制学习(35%):真实问题+核心素养+关键学科概念。荣誉课程(15%):中国文化+西方哲学+系统思维+自我认知。生涯发展体系:学生指导、个人项目、行动计划等。

  我们要重新认识学习。学习是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联系,意味着不是把各种知识割裂开来,而是力图建立彼此之间的关联,寻求学科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抽象,意味着能从联系事物中看到背后更加深刻的本质。经验,意味着能从已有经验向四周延伸,建立起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广泛联系。——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品质的关键。

  重新认识学习路径。差异化学习方案助推的学习路径重构。构建分层分类的学校课程体系,支持学生开展走班选课,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学习路径。教育生态圈承载的学习路径重构。要建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充分利用外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把整个社会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课堂。未来学校要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教育的视野投放到校园之外的场域,包括科技馆、博物馆、社区、田野、高新技术企业等等。

  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

  分析理解能力:要求学习者在理解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客观的述评,得到认识或结论。

  信息整合能力:要求学习者能主动将新的所学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

  反思评价能力:要求学习者所学的知识进行反复审视、反思、评价、修正,形成批判性学习习惯。

  迁移运用能力:对新情境中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拆解、重组,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

  问题解决能力:要求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技能到新情境中,去解决具体现实问题。

  未来需要提升教师素养

  未来教师的7个趋势:

  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新技术

  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

  构建多元的渠道与空间

  设计学习的过程

  在真实与虚拟中,探索世界,找到自我

  引导学生多维度地解决问题

  使得学生们多样化分享与创造成为新常态

  学习分析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是运用信息跟踪技术和镜像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兴趣等信息做记录和追踪,并对测验成绩、学习时间和学习路径等数据进行分析,依据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做学习反馈,帮助学习者改善和提高学习技能能力。学习者数据的采集包括:

  基础数据,包括初始成绩、个人信息、家庭背景、学习风格等;

  行为数据,包括学习时间、交互频率、参与度等;

  结果数据,包括测验成绩、任务完成情况等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基础技术与数据收集研究分析,建立学习反馈与评价系统。

  未来教师需要提升的素养:

  1、教师的技术素养

  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生物特征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正在持续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师需要了解智能化产品,智能系统通过适应性教育策略选择和个性化资源推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自动化测评系统伴随学生学习过程,动态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给予实时诊断、分析和反馈,提高学习质量。

  制约和影响将现代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因素,是来自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直接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的思维方式。

  2、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必须知道、使用“知网”等网络信息资源。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音视频资源、文图资源、社会资源。

  学习问题设计:

  “由何”问题,即Who,When,Where,往往并不是真正问题,而是进行任务布置或情境导入。

  “是何”问题,即What,需要完成事实性知识的回忆与再现,或者通过说明、解说、转述、推断来阐明某种意义。

  “为何”问题,即Why,需要弄清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对事件、行为和观点等进行解释和推理。

  “如何”问题,即How,学生需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的能力,或者了解有利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原理、概念和理论。

  “若何”问题,即If……then,要求学生推断或想象如果事物或情境的某种属性发生变化,结果会怎么样。

  3、教师的创新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教学法有所关注,尤其是2017年以来,连续发布四份聚焦教学法的报告,探讨教师教学法知识、教学法的作用与创新实施。学习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如,游戏化学习、闯关式学习、可视化学习。设计思维、语音控制技术、语言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数据分析;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学生行为个性化分析、大数据教学分析管理技术;机器学习的思想:机器深度学习过程。

  4、教师的数字化胜任力

  人工智能背景下,要提高社会公民的数字化胜任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公民的数字化胜任力。

  延展教学时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对各类不同形态的资源进行选择不在于其所用技术的先进程度,而在于与教学目标、所学知识内容的相适应的水平。从图示、视频、实验设备、计算机软件再到互联网平台、移动学习技术等,只要经过和教学内容、学习需求相适应的合理教学设计,都可被重复应用于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知识可视化,有效培养高阶思维,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5、教师的伦理道德能力

  伦理道德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核心目的。

  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尊重法律法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以确保“伦理目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6、教师的项目研究能力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是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以产品的形式结束,此过程包括学习目标、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的自主权、社会及专业人士资源、学习共同体的创建及评价六大核心要素。

  PBL的学习方式,就是发现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分析归纳资料、形成结论等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7、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学习是教师唯一不变的属性。如果教师不学习,那又怎么理解学习,怎么设计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呢?教师的学习不仅仅是让自己知识丰富,更是让自身处于一种学习、创造、探索的状态,这种状态会感染每一位学生。于此同时,教师在新时代下,更不是孤立的,而是跨班级,跨学校,乃至于跨文化的群体组织。

  教师必须是学习设计师。从仅仅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底层的回忆与再现,技能与概念,到不断深入的解决问题、思维迁移。“教—学—评”一致性,指向核心素养,激发内动力,学习任务也是评价任务,识别学习过程,这些都让教师变得更有味道,更专业,更有创造力。

  教师必须是学习引导者。虚拟与现实,生活与学习,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地使其交织在一起。让思考与探索没有边界。生活的问题,多学科跨学科的问题,在虚实结合之间找到纵向深入的切口。看得更多,想得更深。

  技术改变教育

  技术是未来学校发展关键。无处不在的基于泛在互联的智能技术设施;因需而变的集成的、多样的、智慧的新学习场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结构;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技术运用得当可以丰富学习经验,使学生成为数字化创造者、批判性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技术还可以帮助教师增强教学技能和同伴合作能力。

  有远见的校长都将着力建设系统化的数字生态教育系统,这对于学校发展至关重要。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