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六一幼儿院:“马背上的摇篮”培养革命后来人

时间:2021-06-28 19:02 海淀教育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的前身是 1945 年6月1日成立 的延安第二保育院。建院初期,上级领导经过精挑细选, 选中八路军的机枪营营长张炽昌任院长。张炽昌毕业 于黄埔军校,既能打仗又懂教育,在行军路上他有应 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这样的任命,足见党对保育 院的重视。

北京六一幼儿院今昔对比

“健康观点”和“爱孩子观点”是当时保育工作的 重要原则。当时各种疾病流行,荨麻疹、脑膜炎、齿龈 炎都蔓延很快。张院长召开院务会议,大家群策群力, 终于想到一个办法——原来孩子们的用具、食具是一天 消毒一次,现在改为用一次消毒一次,杜绝相互传染。 张院长采用了这个“笨办法”,他们在山上支起两口大行军锅,一口消毒食具,一口消毒用具。仅用两三个月 的时间,不但消灭了对孩子威胁最大的齿龈炎,其他传染病也相继减少或消失了。 

1946 年 11 月 11 日,为了躲避国民党军进攻延安,156 名2至7岁的孩子被安置在马背的木驮床上,在保 教人员的精心照料和护送下,冒着枪林弹雨长途行军。

在一次短暂驻军休息期间,十多架敌机轮番在医 院上空盘旋,紧接着投下一颗颗炸弹。霎时间,浓烟 四起。卫生科护士肖桂英见状,抱起幼儿正南就往大门外跑。敌机在头顶嗡嗡飞着,眼看一颗炸弹正朝着他们 头顶落下来,勇敢的肖桂英运用学到的防空知识,抱着正南急忙后退几步,扯开棉袄,把他往怀里一裹,卧倒 在地,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孩子。“轰”的一声,炸弹 在他们身边炸开。在刺眼的火光中卷起冲天的尘土,“啪” 的一声,一大堆泥土砸在肖桂英的身上、腿上。烟呛、 土压,使她透不过气来。这时,正南呼喊起来:“阿姨, 太闷得慌!” 

肖桂英把身上厚厚的土层拨开,低声对正南说:“闷 一点比炸死好,阿姨挡着你呢!”懂事的小正南不哭了, 但肖桂英的左腿却负了伤。她用一只手拢着正南,一只 手撑着地,吃力地匍匐前进。敌机飞回来时,她就把正 南护在自己身体下。就这样连续四次,才爬到一处地势 低洼的地方隐蔽起来。

“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在 铮铮誓言的激励下,他们爬高寒山岭,走崎岖小路,渡黄河,过汾河,越过敌人的封锁线,避敌机轰炸扫射, 历尽艰难险阻,在四次长途转移后终于到达北京,创下 了幼儿无一丢失、无一伤残的革命奇迹。这支队伍也因 此被誉为“马背上的摇篮”,他们忠诚谱写了一曲流芳 百世的革命摇篮曲。 

迁址北京后,面临无教材状况。教职工们敢想敢干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自编教材,还为幼儿创造玩具、教具,创造新的游戏方法,创设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儿童画报”……保育院这张“白纸”,被全院的“画师们”,不断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马背摇篮”不仅哺育了革命的后来人,还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培养和锻炼了最早、最坚定的保育工作者。

版权所有: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京ICP备17037050号-2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    主管: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

承办:海淀区智慧教育建设管理办公室

技术支持: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1号 咨询热线:9618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