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时 代 | 新 征 程
  •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学生课堂展示

  • 北京市中法实验学校成立揭牌

  • 第一批小学学科学区教研基地颁牌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海淀区坚持立德树人,聚焦教育优质公平,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增动能、挖潜力,继续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海淀教育内涵发展呈现新的态势。

深化课程改革  推动育人模式创新

今天,如果你走进海淀的各类学校,就会遇见不同的课程、收获不同的惊喜。

走进十一学校,你会被种类众多、门类齐全的课程所深深吸引。这所学校开设有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在校园信息化云平台的支撑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课程,一人一课表,走班制学习,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服务供给。

走进中关村二小,你会看到“遨游太阳系”“我的草虫世界”等基于 VR 的创新型课堂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通过直观立体的分析,将原本教学中空间、距离、数据所不能抵达的盲点展现出来,突破教师用语言、教具等不易表述的难点,这种沉浸式、角色扮演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一次课堂与课程的革命。

在海淀区,学校的课程改革整体起步早、步伐实,近年来更呈现区级层面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学校层面自主探索、形态多样、亮点纷呈等特点。高中自主课程实验、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等实践探索,从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入手,创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实践性课程学习方式多样,如主题研学、参观考察、活动体验、分享交流等,凸显了主题化、综合化的特征。

如今,一个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特色课程体系,在海淀区已经基本形成。海淀区还大力开展大学先修课程、特色实验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实验,加强 STEAM 教育、创客教育,探索跨学科课程整体育人模式。

为提升区域课程领导力,海淀区积极推动教师研修转型,构建多元化、开放式、智慧型的教师培训体系;把握学科本质,开展教与学方式变革和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举办“致思 • 问行”高中课改系列论坛,聚焦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深入研讨育人品质的提升。同时,为支持学校优势学科建设,并发挥优势学科在片区的作用,海淀区建设了两批共 47 个高中学科教研基地,覆盖了 15个学科、35 所学校。在基地中,设立“首席教师”,以“微项目”为载体,带领“微团队”,发现、研究、解决各学校在学科发展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实现精准教研。

海淀区注重发挥评价功能,精准指导教学改进。作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海淀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围绕“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生负担”等基本要素开展研究与实践。研制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开展了三个轮次的测评,有 293 所学校(次)、62678 名学生参加,共完成学段总报告 8 份,学科报告 31 份,学校数据分析报告 182 份。面向全区、学区、学校进行反馈,给教育行政决策、学校教学管理改进、教师教学改进、全区教研改进提供了依据。

  • 京津沪渝四城区共商新高考改革

  • 中学教育工作会上为海淀区初中工作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

  • 海淀区成为全国首个“校园足球综合试验区”,图为学生比赛中

深入推进“三大工程”促进学校内涵提升

优质学生回流,骨干教师比例大幅提升,社会满意度逐年提升,得到领导、社会和家长高度认可……

2017 年 12 月 6 日,在“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双榆树第一小学现场会上,双榆树一小校长丁凤良回顾了实施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从文化内生、管理优化、课程建设等方面介绍了“育 • 树”教育如何成就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学生。

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说,三年前他对学校充满困惑与忐忑,如今他感到踏实与希望。二年级一位学生家长通过家长开放日上的一节常规语文课,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做主的课堂上的变化与幸福。他说:“学校没有只是把使命写在纪念册里,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而是脚踏实地地去探索、去实践,真正地让孩子们得到了实惠。”

学校变化了,老师发展了,学生成长了,家长满意了,新优质校建设工程带给了家长信心,带来了学校教育生态的整体改变。受益于“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不只有双榆树一小一所学校。项目启动以来,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成为首批项目参与校,经过共同努力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变化。

新优质、新品牌和潜力学校建设工程是海淀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出的三大重点工程,旨在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各学校依托项目引领,通过提炼学校特色文化、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探索教与学方式变革等,办学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办学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大程度地满足了老百姓对上好学的需求。

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方面,海淀区多措并举,通过九年一贯、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等办学模式的创新,不断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充分发挥优质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名校办分校、承办、委托管理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规模,绘制海淀教育新地图;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建立对口支持合作机制,提升中小学内涵发展水平。一年来,海淀区通过努力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构建了普惠公平、优质均衡的学校结构布局。

  • 海淀教育与世界对话——2017 年海淀区融合教育国际研讨会

  • 海淀区少年科学院成立

  • 专题研讨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创新

建设未来学校  拥抱教育未来

未来学校什么样?课堂如何?教育改革2.0 时代如何应对?

2017年11月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在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进行了一场未来学校之旅。

一堂初中物理 STEAM 课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小创客们运用 3D 打印技术设计并打印出低成本、高安全性、方便使用的插座模型,展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 STEAM 课同样让大家印象深刻,学生们分别运用古代欹期循环往复计时原理、杠杆原理和连通器原理,并通过高科技手段设计出了三代“自动浇花装置”,使植物能够得到及时浇灌。

一系列各具特色的STEAM课程展示了五十七中在未来学校课程建设上的探索,凸显了海淀区参与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的成果。

在第四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上,海淀区启动了中国未来学校联盟暨未来学校课题项目2.0 计划,以“数据驱动的课堂革命”为主题,聚焦未来学校的课程构建。学生们在STEAM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正一步步走向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青春梦想。

目前,海淀区已有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五一小学等 11 所未来学校成果示范校。这些学校在 STEAM 教育、课程创新、空间课程、项目式学习等方面全方位、多层级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进未来学校建设,为未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范例,成为海淀区引领全国未来教育探索的典型代表。

自“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启动以来,海淀区的学校一直是“中国未来学校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淀区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态。未来,海淀将围绕“2020 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均衡化教育强区”的发展目标,践行“落实关爱的教育,倡导尊重的教育,搞好负责的教育,尝试超前的教育”四大理念,推进海淀教育向未来迈进,让海淀教育更有质量地拥抱明天。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