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2025年10月,海淀区科学节系列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
科学市集
科学市集被打造成了“流动的科学教育实验室”。展示内容不仅包括海淀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成果,还有来自中国知识产权报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定制化科普资源包,覆盖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前沿领域。

互动体验区是全场的亮点。参会者亲手制作航天模型,观摩液氮实验秀,参与机器人足球赛等活动,切身体验科学的魅力,达到“观展即学习、体验即育人”的创新效果。
倡议发布
海淀教科院联合家校社各方向全区中小学发出《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联合倡议》。该倡议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旨在全面激发海淀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潜能。

倡议遵循教育实践的基本规律:理念引领 → 体系保障 → 实践落地 → 评价优化,形成"理念-体系-实践-评价"的完整闭环。
倡议第一层次:科学教育基础建设
激发好奇心:确立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内驱力
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科学教育的方法论和路径
构建支持体系:建立制度保障和组织架构
解决了科学教育的"为什么做-怎么做-靠什么做"的根本问题。
倡议第二层次:科学教育实践深化
强化实验教学:提供基础性的科学实践平台
打破壁垒边界:推动资源整合和协同育人
推进科学阅读: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开展科学调查: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
解决了科学教育的"在哪里实践-如何协同-学什么-练什么"的具体问题。
倡议第三层次:科学教育成果展示与提升
深化科学节活动:组织集中性的成果展示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机制
解决了科学教育的"如何展示-如何改进"的闭环问题。
院士讲座
在科普讲座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永信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探索火星》的精彩讲座。潘院士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火星的环境特征、探测历史与未来展望,点燃了同学们对宇宙的好奇心,播下了探索未知的科学种子。

课堂观察
12节跨学科科学课同步开展,从高一化学“从亚硝酸钠看食品添加剂”,到初二物理“设计自行车测速仪”,再到初一“科学+劳动”跨学科课“AI助力平衡结构设计”,覆盖多学科、多学段,参会代表通过“听课+评课”深度参与教学研讨,破解科学课堂“如何融合前沿技术”“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等实际问题。

论坛交流
海淀区科学与工程教育交流会环节,来自高校、中小幼五位代表,围绕“数智时代科学与工程教育实践”主题展开深度分享,以“共性研讨+个性案例”的形式,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科学育人体系提供鲜活样本。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新一代智能搜索与推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哲巍作为高校代表,聚焦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系统介绍“本研一体”创新模式。该模式建立了统一长周期的贯通培养路线图,破除学段与课程壁垒;深化“教研融汇”,实施“本科生科研领航计划”,为学生配置学术入门导师,联合高新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提供前沿科研与实践机会。学院构建“有温度的”人工智能复合能力培养体系,目标培育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情怀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及交叉领域开拓者,为基础教育阶段科技人才早期培育提供高校衔接方向。

北京市十一学校技术学科主任,海淀区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聂璐以“构建创新生态,培养问题解决者”为核心,分享科学与工程教育实践经验。学校以STEM理念为引导,打造涵盖“生物与化学、物理与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创新产品孵化”五大方向的科创课程群,并采用“三层递进”课程设计。此外,学校联动校外资源,拓展课程实施场景,推动通用技术课程向工程课程转型,通过“开窗省力臂”等真实项目,让学生完整经历“问题定义-建模-设计-制作-测试-迭代”流程,为中小学科创课程设计提供分层可落地的实施方案。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跨学科实践育人中心主任,海淀区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张跃围绕“基于创客STEM教育实践的学科融通育人新样态”,提出“三层级模型”与“四维突破”实践路径。“三层级模型”从基于真实问题的拆解学科结构层、基于任务驱动的解决认知融合层到基于价值的主动构建意义生成层,实现学科深度融通;“四维突破”则通过重构校内外学习空间、“蜂巢式”STEM课程矩阵、丰富多元评价、赋能教师发展,激发学生“始于好奇、沉于好思、敏于好问、乐于好学、勇于好创”的成长路径。学校通过“探-拆-仿-创-思”项目模型,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同时提升核心素养。

中关村第一小学课程与教学中心主任,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小学高级教师金亮介绍“科学园”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与迭代经验。该系统以培养“未来创新者”为目标,构建“基础+拓展+研究”进阶课程:基础层通过真实问题驱动探究,促进学科融合;拓展层联动校外资源,发展校外实践基地,开设“科学家课程”;研究层以“挑战天下”科技节为载体,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当观众”理念。同时,学校秉持“空间即课程”,打造“空中小农庄”等浸润式场景,融入AI技术形成三阶赋能路径,让校园每个角落成为可感知、可交互、可探究的学习场域,助力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科学观念。

北京十一晋元幼儿园教学园长张伟利聚焦学前科学教育,分享了基于数智技术的实践案例。幼儿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自主使用AI智能音箱播放音乐、故事、查询天气,既培养工具使用能力,又营造轻松氛围;利用编程设备,开展“身体的秘密”实物编程探索、“小蝌蚪找妈妈”程序设计了解生长阶段等游戏;结合项目式学习,引导幼儿借助编程工具设计绘本剧投票小程序,助力绘本剧落地;同时将数智技术与美工、语言领域整合,如用AI让美工作品动起来,用编程制作“龟兔赛跑”童话剧,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幼儿探究兴趣,培养初步探究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素指出,国际中小学工程教育有多元可借鉴经验,包括明确学习结果目标、教师灵活选择教学内容的实施路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企业深度参与的生态化支持体系,革新课程结构、强化实践链路的实践导向,以及“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工程实践”的统一标准框架。当前中国中小学工程教育需承担国家、个体、社会三维使命,未来需通过出台国家顶层政策、打造贯通式课程群、建立三维师资体系、制定工程素养评价标准等路径推进发展。

本届科学节进一步打通了大中小幼科学教育实践的沟通壁垒,海淀区将持续发力搭建优质科学教育平台,推动更多高校科研资源、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育人资源,让区域科学教育实现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开花”, 助力更多具备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建设蕴含海淀特色的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奠定人才基础。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