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金秋送爽,诗意盈庭。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人工智能赋能自主课堂的实践与探索”中年级语文主题活动于多功能厅温情启幕。三(1)班的孩子们与全校老师齐聚一堂,以古诗《望洞庭》为纽带,开启了一场交织古典诗韵与现代科技的教学实践之旅。活动依照课堂展示、说课解析、反思分享三大环节有序推进,让千年洞庭的月色在智能时代的课堂中焕发新生。
活动伊始,青年教师金宏杰带领三(1)班学生,带来《古诗三首——望洞庭》的精彩课堂展示。本节课以“自主探究”为灵魂,以“AI 赋能”为羽翼:从多音字“磨”的据义定音,到双重半包围结构“庭”字的书写点拨,学生通过自主闯关逐一攻克字词难关;品读诗句时,各小组协作圈画“湖光”“秋月”“君山”等核心意象,借助AI技术生成的洞庭山水图景,将“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抽象意境,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视觉体验。师生更围绕“镜未磨”与“白银盘”的视角差异展开思辨,在思维碰撞中领悟诗人刘禹锡的宏阔想象。整堂课上,学生从朗读时的磕绊生涩到声情并茂;从对“青螺”意象的懵懂疑惑到自信阐释,生动诠释了自主课堂下的成长蜕变。




课堂展示落幕,牛思佳老师围绕教学设计展开深度说课。她紧扣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单元“金秋时节”的人文主题与“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词语”的语文要素,明确本课“赏秋景之美”与“落要素之实”的双重目标。从学情前测中精准捕捉“庭”字书写易错点、“磨”字含义辨析难点,到“初读感知—品读赏析—升华情感”三大教学板块的层层递进,再到“诗配画”“情境表达”等自主活动的精心设计,牛老师清晰阐释了“AI 作为思维枢纽,不炫技术之巧,只助意境之达”的设计理念,为在场教师勾勒出一条完整且严谨的教学逻辑链。

随后,高明老师以“磨课如磨镜”为精妙喻体,分享课后反思,并详解中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历程。她提及,本节课从雏形初构到最终成型,历经“骨干引路搭骨架、专家引领亮明灯、青年试讲炼肌理”的三重打磨:骨干教师的范例课为教学指明“重感悟品读、轻机械讲析”的方向;专家的精准指导则提醒团队警惕“技术喧宾夺主,淹没诗性本真”;中段教研组教师反复推敲过渡语的自然度、评价语的激励性,于细节处雕琢课堂质感。最终呈现的课堂,不仅让学生点燃想象之火,萌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更让青年教师加快了向“深研教学的思考者”迈进的脚步。




活动尾声,赵校长为金宏杰、牛思佳、高明三位参与展示的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并予以充分肯定。

此次教学活动,既是农大附小教师对“人工智能赋能自主课堂”理念的生动践行,也是学校集体教研力量的集中彰显。当千年洞庭的清辉借由智能技术照亮现代课堂,当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古诗之美的主人,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使命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正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绽放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