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0月28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北京一零一中承办的G20教育对话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系列活动之“可持续发展目标:包容优质教育”主题对话活动成功举办。活动以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10周年为背景,汇聚了国内外教育专家、企业代表及师生代表,共同探索智能时代教育创新的方向与路径。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党建委员会书记、一零一中校长熊永昌,党委书记戴文胜,副校长、国际教育中心主任程丽等校领导,来自美国、阿联酋、加拿大、阿根廷、西班牙、德国等9个国家教育界嘉宾,以及社会各界代表、教育同仁和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熊永昌校长在欢迎辞中向全体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深刻阐述了G20教育对话在当下的时代意义。
他指出:“我们以教育为桥,以AI为引擎,探索基础教育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育人本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他强调,北京一零一中始终秉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校训精神,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构建AI素养培育体系、营造AI创新生态、践行智慧教育理念等举措,使AI技术从辅助工具转变为有温度的成长伙伴。北京一零一中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以及联想等多家科技企业共建AI实验室和“小智聆心”AI空间站等,通过大中小贯通培养项目不断推动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随后,阿联酋默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本科卓越学术主任、AI+教育研究专家Nancy Gleason教授发表首场主旨报告——《从人工智能到适应力:重新思考可持续数字时代的学习》。
她指出,生成式AI并非教育的终点,教育应更关注学习者的变化与适应力培养,课程体系需融合技术能力与元认知技能。她结合MBZUAI的实践案例,展示了AI在推动可持续目标实现、培育“AI原生”人才方面的创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元卓以《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科学教育》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述其团队在构建科学教育大模型、开发个性化数字教师等方面的前沿成果。他通过跨模态课程生成、科学解说视频自动生成等实例,展现了AI在助力中小学因材施教、推动科学教育走向精准化与个性化方面的技术支撑与实践模型。

平行对话环节由北京一零一中国际教育中心副主任、国际部校长助理蔡蕾主持,与Nancy Gleason教授、国际部AP计算机原理教师孙鉴泽、国际部高三学生黄睿宁围绕“人工智能与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展开交流。

Gleason教授通过学生案例,指出AI在提升全球胜任力、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潜力;孙鉴泽老师分享了AI平台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角色转型方面的实践与挑战;黄睿宁同学则结合“RhinoBird”项目,谈到AI促使她的科学思维从“因果推理”转向“关联分析”,体会到科学探索路径的多元性。




本次活动凸显了“AI 赋能·教育向新·共赴未来”的核心命题。北京一零一中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搭建起跨国对话的桥梁,用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实践,诠释着基础教育衔接全球发展议程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学校以AI为纽带,串联起高校、企业、国际伙伴的多元力量,为全球基础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零一方案。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