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综合素质评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特聘小学语文专家,海淀区教研室兼职教研员、命题组成员。
专著《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参与编写《这里的教育是平》、《全国小学语文文本解析与朗读指导教程》、《小学阅读》、《教育云平台统编教材五年级备课》《名师学堂》。曾获得京教杯一等奖、海淀区基本功大赛特等奖、教学创新奖等。2023年12月召开“语以养正 文以润心”——海淀区小学“未来名师成长计划”系列活动刘庆新老师教育教学研讨会。
借助真实情境 讲好中国故事
在我的语文教育20年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发生在统编教材全面推行的第一年,我教五年级。在教民间故事单元前,我对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题进行了整体梳理,将单元大任务明确为“民间故事会”。按照既定的单元整体设计,我布置了单元大任务:在民间故事会上创造性地讲民间故事。
一个学生举手问问题:“老师,我们讲给谁听呢?”
“是啊!老师,我们讲给谁听呢?”另一个同学应和。
“你可以讲给同学或者家长听啊!”我回答。
“太没意思了吧。”有个同学抱怨,“讲给同学听,这个单元大家都一起学了,怎么讲大家都知道;讲给父母听,他们比我们更熟悉。”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那你们想讲给谁听?”我问。
“起码这个人对故事不熟悉或者根本没有听过,那讲起来才有意思呢。”一个同学回答。
同学们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啊,孩子说的多有道理。缺少了真实的情境,就没有了讲故事的具体对象。缺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何谈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何谈以文化人呢?真实情境的“真实”在于它是经历、感受和体验过的生活,不是因为教材要求了,我们在教学中就把教材要求呈现出来而编制一个情境。教学中我们要把课后练习题变成学生能力达成的路径,创设真实的情境,带着学生通过路径达成目标。
“谁最喜欢听民间故事?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讲故事的欲望?”我突然想到了一年级的孩子们。于是我赶快征求一年级的班主任意见,能否让我们五年级的孩子们到一年级给他们讲民间故事。一年级的老师表示学弟学妹非常期待。我及时调整任务情境:
同学们,一年级的学弟学妹刚入学,他们特别喜欢听民间故事,但是他们还不能自己读故事,特意邀请我们班同学给他们去讲民间故事,怎么样?
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如何才能把民间故事讲好呢?我们一起经历了如下学习过程:
随着这个单元的深入学习,大家尝试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讲故事,讲故事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涨。
看到这样的情景,正好手拉手学校来访,我将单元任务进行了延伸: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手拉手学校吗?新加坡的弟弟妹妹们即将来访。听说了我们在一年级的弟弟妹妹讲民间故事,他们也特别喜欢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想邀请咱们班同学给他们讲一场。
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被激发了出来,小组合作积极筹备。有的小组创作了绘本,有的小组创作了立体书,有的小组练习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讲,有的小组采用民间故事新编的方式讲,大家一起经历了如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民间故事会结束后,孩子们意犹未尽,沉浸在中国民间故事的浪漫与美好之中。我也意犹未尽,我看到了学习过程情境化带给学生的变化,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通过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言、探寻规律、迁移运用,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在我工作的第18年,北京市启动了教师交流轮岗项目。作为海淀区培养起来的北京市骨干教师,我觉得这是骨干教师的责任,更是使命,于是全职轮岗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并结合自己20年的语文实践写下感悟:使命担当莫等闲,人生华章谱新篇。语以启智重实践,文以化人润心田。能力品格齐发展,诗意前行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