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将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旨在顺应社会对防灾减灾的关注,提醒国民铭记2008年汶川地震的教训,重视灾害防范,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防灾减灾标志名称为携手同心,守护生命。

标志以彩虹、伞、人为核心元素:彩虹象征雨过天晴的希望与美好未来; 伞代表保护与守护,寓意灾害来临时的安全屏障;两人相握构成“众”字,体现“众志成城、 共担责任”的理念,强调全民参与的重要性。整个设计传递出“以人为本、守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宗旨。

2025年5月8日,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由区应急局、区教委、羊坊店街道、区消防支队、区地震局、区水务局联合主办、应急管理部宣教中心指导的“童笔绘减灾,安全伴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在七一小学成功举办。
2025年5月12日,正值“全国防灾减灾日”,双榆树一小三(4)中队全体学生以“少年携手防灾,共筑安全未来”为主题,凝聚防灾减灾安全教育,将教育与表演相结合,特别举行了一场兼具教育性与感染力的国旗下展示活动。
此次防灾减灾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普及了农大附小师生的防灾减灾知识,提升了师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
严禁在宿舍内使用明火或热得快、电磁炉、吹风机等电器设备,严禁私拉乱接电源线,离开宿舍应关闭电源。
平时多留意学校内安全出口标志,一旦发生火灾时可迅速逃生。 不要堵塞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
实验课需要使用酒精灯和易燃化学药品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要求操作。 实验室必须存放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且放置在便于取用的醒目位置,并指定专人管理。
不携带火种、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校园,不在校园内使用明火。
当发现楼内失火时,冷静观察着火方位,朝逆风方向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快速撤离。 也可进入避难层,切勿跳楼。
哪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

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即使是习水性的人,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警惕这些溺水高风险地点!

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不同:

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

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防溺水“四不要”

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

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

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源游泳。

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

“六不准”防溺水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手机扫一扫
移动端观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