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汉文帝刘恒把平定“诸吕之乱”的那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五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家家张灯结彩,庆祝通宵达旦,始称“元宵”。
到了东汉,在正月十五这一夜,会取消宵禁制度。据《事物纪原》记载: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到了魏晋,又增添了灯节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的风俗。
按《荆楚岁时记》记载,祭门户的仪式是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门户;先在左右门户插上水杨枝,根据杨树枝受风飘动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饼等来祭祀,称“望日祭门”。
隋朝时元宵节已经成为了重大节日。
《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精彩的百戏歌舞中既有传统的百兽舞、五禽戏,又有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
唐代元宵节前后三日有放花灯的习俗。
《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甚至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可见游玩人数之多。
宋朝的人们更注重赏月和品茗。在宋词中自然也少不了对元宵佳节的描绘。
在皎洁的月光下,文人墨客们会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品茶。因此,他们会用精致的瓷器盛放元宵节的特色小吃,如糖葫芦、汤圆等,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明月。
到了明清时期,除了赏灯之外,吃食更是热闹非凡。美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各种特色的元宵美食,如豆沙汤圆、桂花元宵等。
同时,明代的元宵节也有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如南方的粽子汤圆、北方的元宵饺子等。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会相互交流烹饪技巧和美食文化。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