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盛典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汉文帝刘恒把平定“诸吕之乱”的那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五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家家张灯结彩,庆祝通宵达旦,始称“元宵”。

到了东汉,在正月十五这一夜,会取消宵禁制度。据《事物纪原》记载: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灯节祭门户

到了魏晋,又增添了灯节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的风俗。

按《荆楚岁时记》记载,祭门户的仪式是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门户;先在左右门户插上水杨枝,根据杨树枝受风飘动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饼等来祭祀,称“望日祭门”。

百兽舞、五禽戏艺术表演

隋朝时元宵节已经成为了重大节日。

《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精彩的百戏歌舞中既有传统的百兽舞、五禽戏,又有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

放花灯

唐代元宵节前后三日有放花灯的习俗。

《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甚至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可见游玩人数之多。

品茗作诗

宋朝的人们更注重赏月和品茗。在宋词中自然也少不了对元宵佳节的描绘。

在皎洁的月光下,文人墨客们会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品茶。因此,他们会用精致的瓷器盛放元宵节的特色小吃,如糖葫芦、汤圆等,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明月。

猜灯谜、吃元宵

到了明清时期,除了赏灯之外,吃食更是热闹非凡。美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制作各种特色的元宵美食,如豆沙汤圆、桂花元宵等。

同时,明代的元宵节也有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如南方的粽子汤圆、北方的元宵饺子等。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会相互交流烹饪技巧和美食文化。

《十五夜观灯》
《观灯乐行》
《生查子·元夕》
《清玉案·元夕》
《正月十五夜》
《木兰花令》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

   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清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木兰花令》
(宋)苏轼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

坐中有客醉多情,不惜玉山拼醉倒。

身穿鳞甲长又长 头顶珠宝放光芒 (打一生肖)
元宵
白白身子圆溜溜 样子像个乒乓球 放在锅里煮一煮 全家吃它过十五 (打一食物)
有头没有颈 身上冷冰冰 有翅不能飞 无脚也能行 (打一动物)
雨伞
独木造高楼 没瓦没砖头 人在水下走 水在人上流 (打一物品)
燕子
小小姑娘满身黑 秋去江南春来归 从小立志除害虫 身带剪刀满天飞 (打一动物)
驼背公公 力大无穷 爱驮什么 车水马龙 (打一物)
手机扫一扫
移动端观看分享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