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座右铭是曾国藩的一句话,叫“一勤天下无难事”。
——王方1992年,我从首师大毕业,分配到一所区属重点学校——交大附中(原北京铁道学院附中)任老师,一干就是18年,2005年的时候,被任命为北方交大附中的校长。
我刚入职的时候,师傅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地理老师,也是区级学科带头人,一直带着我,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那时学校有一句话:老带新是传统,薪火相传。那时候硬件条件很差,食堂条件也很差,经济上比较拮据,我们有时候就自己带饭,教工团专门给了一个蒸箱,中午热一下来吃。从现在来看,那时条件很艰苦,很多老教师,包括像我一样的中年教师,都是那样过来的,回想起来,当时中午都在一起吃饭、一块交流,还是挺温馨的。
我自己的座右铭,是曾国藩的一句话,“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勤奋、进取,许多困难和挫折都是能够克服的。在学校是这样,在教委是这样,到街道也是一样,因为街道的治理很复杂,所以在街道的加班加点、值班值守,综合执法、城管执法,我们的频次是最多的。勤奋工作、不辱使命,这是破解难题最重要,最核心的方法。
回归以后,我觉得面对的最艰难的事就是现在海淀教育体量巨大、学位存在缺口。
——王方2010年的时候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抗震加固任务。当时青海玉树地震,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把五年的抗震加固任务变成了三年。我来的时候正好赶上第二年,要求2011年就要完成。那个事件带给我的触动非常大。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把五年的任务在三年之内基本完成了,不管是初中建设工程还是抗震加固的任务,我们在硬件上为海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保障。
回归以后,我觉得面对的最艰难的事就是现在海淀教育体量巨大、学位存在缺口。现在海淀教育的体量是33.7万人,比2017年增加将近5000人。如何通过办学空间的不断扩展来解决解决学位的缺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另外,通过海淀区入学招生政策的调整,使学位的缺口能够有效缓解,可能也是这一两年来面临的最艰难的选择。
海淀教育的发展,无时不刻不展示着教育改革的驱动力量。
——王方海淀教育有三大改革,一个是机关的改革,从原来的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的转变。另一个是事业单位的改革,根据学校的各方面教育的需求导向做的调整。当然还有学区制改革。其实教育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展示着改革的驱动力量,包括我们的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包括十二五期间为义务教育均衡服务的七个全国实验课题,都是在改革当中使海淀教育不断得到提升。
海淀教育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王方我认同历届海淀书记、区长们的一句话,海淀教育是海淀的金名片,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在北京市、在全国的高端战略当中,如何能一步步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持续领先、持续发展,我想还需要海淀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发力,不断地进取,才能够保持高端的站位。现在还得说海淀是教育的大区,仍然不能够说海淀是完全的强区,还是有些短板,需要以后通过布局调整、通过改革不断地持续、深入破解难题,为更多的老百姓释放更多的红利福祉。
就像牛顿说过的一句话,海淀教育有今天的成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记得孙鹏主任(孙鹏,原海淀区教委主任)讲过“三个意识”——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改革发展的创新意识、争创一流的领先意识。张卫光书记(张卫光,原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的三色理论我也特别认同,红色传承、绿色发展、金色品牌。我觉得这都是一代一代海淀教育人的积淀,才有了今天海淀教育发展的势头和成绩。
我想还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家齐心协力,为海淀教育的未来发展献言献策。另外更重要的是,大家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我在回教委时,表态发言的时候,特别提了这样的八个字,四个词:情怀、使命、责任与担当。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那么多的校长、老师们对海淀教育有大的情怀、热爱、使命和担当,才能够使海淀教育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