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教育名家谈 >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用科学的模式教科学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用科学的模式教科学

时间:2018-09-28 00:00 海教思维

  21 世纪,无论是对社会发展来说还是对个人发展来说,科学素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已经成为世界共识。而创新学校科学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今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对教育集团来说,内部各成员校面临着不同的校情,如何才能有效开展科学教育?人大附中总校的教育模式科学、做法新颖,非常有价值!

  ▲刘彭芝(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

  构建开放、多元的科学课程体系

  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实现形式和有效载体。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人大附中通过立体设计、分层推进来持续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了开放多元、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科学素养类课程体系,使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人大附中科学素养类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国家对高中生在数学、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要适应向理工科方向发展的学生的特长需求。科学素养类课程包括“数学与科学”“技术与设计”“研学与实践”三个系列,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和研究性学习课程。

  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科学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发起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参与各类科技竞赛、举办科学名家讲座、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在联合总校的指导及人大附中的带领下,各成员结合学校历史传承、特色及优势构建了适合自身的多元科学课程体系。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人大附中二分校等学校的科学课程都很有特色。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还建立并推动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互联网集成全国各地的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截至 2017 年 6 月,联盟辐射全国 3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 84 万名师生免费使用网上资源。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构建了开放、多元的科学课程体系。通过调动成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成员校的科学课程和科技活动既有基于集团化办学的统一协调,又有自身独特的课程品质。各成员校既相互协作又相对独立,追求各自的科学课程特色,逐步实现总校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借助信息化平台,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将优质课程辐射到更大范围。

  加强科学教师深度融合

  科学教师是科学课程的直接实施者,是科学教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人大附中联合总校非常重视科学教师团队的建设,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讨论交流等形式,使教师对科学素养内涵、科学课程目标和结构及课程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各成员校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教研组、备课组与人大附中本部及其他成员校长期进行交流,从中获得帮助和提升。例如,人大附中二分校、人大附中翠微学校分别从 2012 年、2014 年起参加人大附中研究性学习集体备课、展示与答辩活动。人大附中和其他成员校还定期举办公开课展示和协作体开放日等活动,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聆听和学习。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还通过“1+1 慕课教学”(即“双师教学”)把总校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或录播到全国连片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并向教师提供讲义和学案。课程结束后,当地教师再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截至2017年 6 月,共有211 所中学加入“双师教学”项目,项目校普遍认为,“双师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绩,更明显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人大附中联合总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发挥了名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成员校的共同发展;凝聚教师团队,使得更多科学教师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完成基于科学素养的科学课程建构,成为课程改革的行动者。同时,人大附中联合总校通过“双师教学”打造全新的公益性、创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

  以教研优化科学探究过程

  尽管科学课程和科学活动的内容各不相同,但科学探究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探究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步骤,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在科学探究教与学的过程中,各成员校学生遇到的问题和教师产生的困惑往往是相同的。为此,人大附中联合总校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梳理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分析特征、把握其内在规律和机理,并在各成员校之间分享研究成果。

  例如,人大附中通用技术学科、研究性学习、研修项目等部分教师参与设计了项目学习课程的学生表现性评价标准。在该标准基础上,指导教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课程的学生评价标准,制订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各项指标,建立项目学习课程的表现性评价资源库。各成员校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都以此资源库为评价依据,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修订。通过这种方式,各成员校形成合作共赢的教研机制,使研究成果在更高的层面和更深的层次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

  搭建跨校、跨领域科技活动平台

  科学素养的内涵中,科学认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即学生要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备一定的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认知的建立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为学生搭建了各种交流、实践平台。例如,人大附中联合总校举办了人大附中 2015 创客嘉年华活动,参展单位包括集团9 个成员学校。此次活动还邀请了 10 多个优秀的创新创业公司参展,同时还安排了两场创客教育论坛。受邀参加论坛的还有国内创客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生创客精英以及包括英特尔、微软等在内的国内外优秀公司领袖,通过展示优秀创客项目,与广大中学生分享创新理念、传递创新精神。

  正如创客嘉年华获奖者代表、人大附中翠微学校王云潇同学所说:“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同组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了解了许多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实践的本领。”以创客嘉年华为代表的跨校、跨领域科技活动,以实现创意、分享快乐为主题,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根本目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科学认知。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