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名师事迹 >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走向卓越 一位海淀好老师成长的“四部曲”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走向卓越 一位海淀好老师成长的“四部曲”

时间:2018-04-17 00:00 海教思维
  海淀区是人文荟萃之地,丰厚的文化底蕴、优质的教育基础、浓郁的研究氛围,培育了许多名师。这些老师也在用自己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学风格,诠释着优秀教师的特质。专业成长中的认真自觉、教学研究中的严谨深入、团队引领中的使命担当,这三方面可以说是他们“优秀”的内涵所在。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第一分校赫秀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教师。二十多年来,她沉浸在外人看来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以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赢得了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和同行佩服。通过赫老师的成长之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优秀教师是如何敬畏与实践教育规律、积累和潜心教学研究的。
  从“初为人师”到“为人师表”
  二十年前,当我怀着当教师的梦想来到北京的时候,心情既复杂又激动:我要工作的学校是什么样?我的学生是什么样?儿时的梦想即将实现,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即将工作的学校。老校长第一时间来到平房宿舍看望我们几个新来的大学生,有点歉疚地说:“条件差了点,咱们慢慢改善。”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受的。”老校长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充满力量,我发自内心的回应也让老校长的目光里充满赞赏。
  年轻、精力充沛、对工作充满期待的我,每天早来晚走,与孩子们相处得十分融洽。班主任工作加上两个班的数学课,周末外出家访,让我每天觉得很充实,工作也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肯定。1998年第一届毕业班顺利毕业,在我的努力下,孩子们取得了优异的中考成绩。随后我到高中教学,面对新的教学内容、高年龄段的学生,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高中数学组的同事们对我特别关照,尤其是在如何上好高中数学课方面给了我很多有用的指导。我的师傅闫老师在数学课上很严谨,教学工作一丝不苟,讲课特别有逻辑性。在一起备课时,她耐心给我讲教材、讲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主动让我去听她的课,课后还一起讨论课上的得与失,使我充分感受到了老教师对教学工作近乎苛刻的严谨认真。那时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窄,前辈的言传身教对我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个阶段,我对教学的理解还停留在经验上,教学多少带有模仿性,但师傅的榜样作用奠定了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上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教风。
  如何让学生在集体中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年轻的班主任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在任高中班主任之初,我认识到,班集体是孕育学生德行、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班主任的职责是要为学生搭建好这个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于是,我在学校率先实践“模块式班级管理”模式。
  “模块式班级管理”模式
  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学生以模块小组的形式被分成动态平衡的几个小组,这几个小组轮流进行为期两周的班级管理任务。值周组可以自主制定值周主题、自主策划主题活动。
  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参与班级管理与建设。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感悟”和“情境”中受到教育。在我的班级,从高一的下学期就取消了值日生轮流值日安排,因为学生已经把保护环境、自觉值日当成每天必尽的职责。没有了值日生的教室却被学生当做自己的家,布置得整洁温馨。2001届学生毕业时,学生们一致决定将节省的班费捐给希望工程,当我收到学生托我保管的“捐款收据”时,我真为有这样的学生自豪。
  我基于实践所撰写的论文《以民主化班级管理促学生健康成长》获全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一等奖,并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因为班主任工作的突出业绩,2005年我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后来我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荣获北京市中小学优秀班集体称号。
  从初为人师到为人师表,这个阶段的我在工作中满怀激情、敬业奉献,不知疲倦。我心中教育的代名词是“责任与爱”。
  从普通教师成为骨干教师
  随着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开始在课堂教学方面尝试改变。我努力使自己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方面获得实质性提高。我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进研究,探索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我将课堂教学改进聚焦在“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上。我从教学方式改进入手,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方法的探索。
  选好了课堂教学改进的主题,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重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新课改理念的培训和一段时间的新课改实践探索,我坚信: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意味着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我尝试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呈现与灌输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例如,在教学设计中,我精心设计问题串,使其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你是怎么想的”“你的困惑是什么”成为了我在课堂上对学生们最常说的话。
  另一方面,为了寻找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资源,我通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料,帮助、激励和挑战学生们的学习潜能,使教学服务于学生学习,服务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发挥其主动性。给学生创造自主的机会和学习资源的支持,以模块管理为平台,使学生们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这一阶段,我的课堂教学改进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成果获得海淀区教学创新优秀奖,“建构学生数学学科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研究”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二等奖;我本人先后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并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活动辅导教师一等奖。
  从骨干教师走向优秀教师
  作为学科带头人,我继续深入钻研数学课堂教学。我成为海淀区名师工作站第三期导师制学员,在田媛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练好基本功,上好常态课”专题教研活动,这对我深入钻研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更加认真自觉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和研究。这一时期特级教师张鹤老师的教学观念深深影响了我,他的“数学课要讲出数学的味道”的观点给了我非常大的触动。好的数学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如果数学教学只注重技能的训练,而学生没有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
  随着对数学教育和课堂教学思考的深入,我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逐渐加深。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海淀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一等奖、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二等奖等,并且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数学教与学》等专业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作为学科带头人,自己发展的同时,也有责任引领身边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区数学学科带头人,我还负责学校理科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肩负着示范和引领的重任,即在学习和历练中不断提升自我,影响和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在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的同时,我也不忘自身的充电学习。已到不惑之年的我开始攻读在职数学教育专业硕士。在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和张燕勤两位教授的指导下,我的硕士论文选题聚焦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方面,被首师大数科院推荐参加第五届全国优秀教育硕士论文评选。
  从骨干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不懈地努力付出使我得到了历练与快速成长。我开始全身心地投身于团队教学研究实践中。作为海淀区东片校际联合体数学团队的召集人之一,我在区教研员的支持和指导下,组织教师们开展数学研究课、联考命题、专题研究等教研活动,负责组织协调工作。2012年,我作为区域教研团队的负责人参加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数学教育大会,并在中国专场高中分论坛上做了专题发言。
  努力从优秀迈向卓越
  从优秀走向卓越,这是我努力的方向。在我的理解中,“优秀”是按照一个外在的标准去做,并且达到了极致;而“卓越”则是追寻着内心的渴望,并一直自觉激发着自我的潜能。
  2015年,我来到首师大附中第一分校。从高中到初中,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我开始了新的思考和实践。在这里,梁宇学校长学术治校、立德树人的理念,书香校园的环境建设,为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氛围。在梁校长的领导下,构建“以校为本”的合作文化,使校内学习共同体悄然形成。我喜欢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积极参与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对话。
  在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培训会上,我为年轻的班主任们做经验介绍,把多年班主任的体会以案例的形式分享给大家。梁校长建议我对班级管理的经验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既是对自己的提升,也可以让他人得到借鉴。有一次,梁宇学校长听了我的一节常态课。课上我设计了一组实验练习,以此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符号的认识。在听了我的设计意图后,梁校长再一次督促我做一些反思和总结。
  我的思考和实践被置于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之上。人教社数学室主任章建跃教授走进我的课堂亲自听课和点评,让我受益匪浅。与专家们面对面的交流,促使我在新的工作领域对数学教学进一步深入思考,课堂教学中如何在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
  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情境创设和选择,并注意整理和收集适合学生的情境资料,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做好课题研究。我主持了区级重点课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参与市教科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中的“数学进阶课程”主题,并负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部分的实践研究;带领年轻老师一起开发数学进阶课程,开发了《几何直观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生活中的数学推理》两个校本教材。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2016年5月,我们备课组承担了区级研究课任务,我选择了“统计”这一内容。我把原计划两节课的课堂教学改为一节课和一个专题讲座,将自己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老师们分享。我以“重视初中统计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为题的讲座受到大家积极反响。在进一步整理后,发表在《中小学数学》上,这篇文章受到关注,2017年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并被《初中数学教与学》转载。
  “互联网+”时代,数学课堂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伴随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我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会拒绝信息技术,关键在于我们怎样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引领学生,我通过学习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6年,我参加了 “教育信息化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在“互联网+”背景下,TI图形计算器在促进信息化与中学数学课程相结合的“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的支持下,我把TI图形计算器用于数学教学,除了日常的教学中使用,还引导学生利用TI图形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使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自主接触更高层次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撬动学生的思维,创作了很多以数学为背景的作品。
  回首自己的教育之路,我对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无怨无悔。古语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庆幸自己不仅保持着这颗初心,并且对教书育人的工作仍有一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新鲜感和幸福感。正因为如此,无论我走多远,永远不会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日复一日的坚持就是我不忘初心的真实写照,而这种坚持是不会被辜负的。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