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2月13日,海淀教育两委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举办了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与学生发展指导高端论坛。
北京市、海淀区的干部教师代表300余人现场参会,河北雄安新区、内蒙古兴安盟、贵州遵义等海淀区对口帮扶地区人员以及全国各地同仁线上参与。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史怀远主持论坛。此次论坛也是理工附中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高中须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中须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而学生发展指导关注学生个性和能力区别,高度契合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方向。
学生发展指导的“海淀模式”
早在2016年,海淀区就选取了一零一中学、八一学校等6所高中试点学生发展指导专项研究。4年来,在试点研究的基础上,海淀区教科院深入研究了学生发展素养指标体系,形成了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教育理论、技术平台和与学校三级课程融合的学生发展指导课程体系,建立了“区域-学校-家庭”相结合的三级学生发展指导培训模式。
学生发展指导助力高考选科
海淀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技术平台包括智能结构、性格特征和职业能力综合测评系统,包括多元智能测评等多项测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认识自我。同时,试点学校还采用了新开发的学业成长记录管理平台和学业分析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学业报告,帮助学生开展优势学科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每个学科的学科兴趣、学科能力和学科自我效能的百分等级。包括呈现科目组合选择对高考专业选择的影响,帮助学生避免科目选择对未来发展造成的局限性。
此次论坛不仅集中展示了海淀区高中育人模式改革的优质成果,各方还就“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与学生发展指导”这一主题,展开了探讨和交流——
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尹丽君:
改革与创新育人方式,是时代赋予普通高中的使命。希望本次论坛能以教育者的大情怀和大视野,开展兼具科学理性、责任担当、实践智慧的深入研讨,为跟进时代步伐、提升学校育人品质,促进学生发展贡献思想和力量。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晓锋:
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二者的衔接如同一场接力赛,如果这个接力棒没接好,就无法培养出真正高质量的人才,只有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育人成效,才能共同结出育人的累累硕果。希望中学和大学共同担负立德树人使命,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中国教科院副院长于发友:
把育人方式改革与学生发展指导作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把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作为实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把优化课程体系与深化课堂改革作为实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把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实现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把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作为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导向。
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
学生发展指导的内涵、理想、学习方法、生活等,是一个人成长的基本支撑,既是“导航系统”也是一个“脚手架”。把学生的发展方向指引对,把他的成长“支撑”起来,是学生发展指导的重要使命。如何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建议大家树立新的观念、设置新任务、营造新的氛围。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以《学生发展指导是高中育人的有效方式》为题,分别介绍了二十中学、八一学校、理工附中、交大附中、一零一中学和中关村中学学生发展指导实验研究的经验和做法。
理工附中校长任志瑜以《发现·发掘·发展》为题,阐述了理工附中近年来的育人探索。“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要指向学生的成长”,任志瑜表示,正像学校的教育主张“秉持发现教育,成就每位学生”,理工附中为学生所长、兴趣爱好等方面搭建平台,并给予指导和支持,希望同学们把这里作为人生理想的起航站。
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区教委主任王方:
学生发展指导工作,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涵盖学生理想、信念、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成为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保障体系。这也是今后一项值得深入探索,全面开展的教育改革的实验。
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索、全面开展的教育改革和育人实践。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海淀区“行政牵头统筹、科研执行推动、学校个性化实践”的学生发展指导整体推进体系,体现了海淀区在进行深化教育改革,落实高中育人模式改革精神方面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为在全国以及北京市全面推进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论坛结束后,理工附中还提供了30多节全学科的学生发展指导融合课程及班会、社团的展示活动。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