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红色印记 | 北医附小、理工附中、培星小学、育鹰小学篇

时间:2021-08-23 13:52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海淀各校的校园中、校史馆里保留着许多的红色物件,是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海淀教育特别推出“红色印记”栏目,通过音频、文字和照片,带领大家沉浸式了解这些红色物件背后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医附小、理工附中、培星小学、育鹰小学,领略独一无二的红色印记。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

01 你的重要时刻 我来见证

北医附小是一所与新中国同龄的学校,在学校的校史馆中,珍藏着一张特殊的照片。这张照片定格的是1999年6月1日,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的仪式上,站在两名学生身旁的,还有部队人员的身影。

原来,北医附小的位置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下属6家医院和多所部队单位的聚集区,当时,为解决周边单位子女的入学问题,使部队人员和医护人员能够更加踏实安心的工作,投入到保家卫国、救死扶伤的革命事业中,学校尽可能地接收附近单位的子女入学,与周边单位一直保持着友邻互助、和悦共享的光荣传统。这张照片,也见证了学校与周边单位共建的美好岁月。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01 人民在文化上也必须翻身

1950年12月14日,理工附中的前身“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正式成立。开学典礼当天,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来到了现场。马叙伦部长说:“人民政府大力开展工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并发展人民的胜利,文化本是劳动人民的创造,过去却被反动统治阶级利用作为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今天,人民取得了胜利,人民在政治上翻身了,在文化上也必须翻身!故要开展工农教育提高群众骨干的工农干部的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水平,使能掌握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建设人才,我希望同学们珍贵这学习机会,好好学习,并希望学校的工作人员重视这项工作,把它当做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从此,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了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最初的红色基因。

02 变迁中的成长

“从天入地,由地入口,从口向南,由南入沟。”这句顺口溜出自理工附中的建校元老,被誉为“化学王”的王在田老师。它生动地概括了北京理工大学“四迁校址”的历史。

1950年学校建校后不久,便从天坛附近迁至宣武门内未英胡同39号(原国民党时期北平财经学校);

到1952年春,第二次迁至海淀区甘家口马神庙(现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再到1953年秋,第三次迁至小南庄(现北京理工大学校内的理工附小);

最后到1955年夏,第四次迁址到车道沟(现车道沟东路1号)。

70年来,四迁校址的同时,学校也五次更改校名,即从最初的北京市工农速成中学相继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工业学院预科、北京工业学院附属中学(京工附中)、直至1990年6月更名为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每一次的变迁,都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的不断进步。从北京市首批区重点校到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目前,学校已经成长为一校八址、九年一贯制的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

03 自己的校园自己来建

理工附中本部在车道沟地区,熟悉北京城历史的人都知道,“车道沟”也曾被称为“车倒沟”,有一条约3公里,深约2-3米的深沟,沟行至最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1955年夏天,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迁址到车道沟地区,此深沟恰好穿学校而过,一到冬季壕沟干涸,沟内黄沙遍地,尘土飞扬。

面对恶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师生们不等不靠,从学校附近的建筑工地拉来废料,用简陋的工具,依靠人工,手拉肩扛,在1959年至1962年期间,用了数年的时间将校园范围内的300米深沟填平,使“车倒沟”成了名副其实的“车道沟”。这一壮举充分体现学校师生继承了北京理工大学“延安根 军工魂”的红色基因,和“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而通过劳动锻炼、军事锻炼和体育锻炼来进行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学校的光荣传统。

04 一位令人尊敬的老校长

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有一位人人交口称赞的老校长,彭鸿瑄。她1942年毕业于北平私立辅仁大学数学系,曾任北平女四中校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彭鸿瑄来到学校,先担任数学教师,后任教务主任,1959年至1963年任校长,她是学校首位教学出身的校长。在学校众多老教师的印象中,她是一位气质高雅、为人热情、乐观大气的好校长。

在学校开办北京工业学院预科的时期,面对从部队招收的士官生学业水平差异大而无法同班上课的问题,彭校长与老师们一起分析讨论后,积极采取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学段毕业的方式,从而稳定了教学秩序,保障了教学质量,为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工人才。她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经常带领青年教师们一起深入课堂听课,对于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立即指正。她以校为家,时长到学生宿舍嘘寒问暖。她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也成为理工附中历史上的一面旗帜。

海淀区培星小学

01 你们的工作很重要,革命需要接班人——一句郑重的嘱托

培星小学是一所充满革命传统的学校,她的前身是两所部队子弟小学,建校史可追溯到1950年。1957年,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总参三部接待当时的工作人员,由于学校是总参三部的子弟校,时任校长陈力也被接见,在合影环节,她站在了周恩来总理的身后。当时,总理一回头看见了她,疑惑地问:“这位同志,你怎么没穿军装呀?”陈校长窘迫地回答:“总理,我是孩子王。”听罢,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革命需要接班人。”总理的这句话字字千金,深深地印在陈校长的心里,让她铭记了一辈子。她带领老师们谨遵总理的教导,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到退休的时候,组织上问她有什么要求,她没有提出任何个人的要求,唯一的请求就是跟上级单位多要几车红砖,给学校多盖几间教室。

如今,学校的师生们每年还会去看望老校长陈力,每次,老校长都会叮嘱:“我把总理说的话送给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干!”就这样,周总理的一句嘱托,成为了培星的一代代老师们的精神动力,在前辈的感召下,培星人铭记嘱托,心怀敬畏,不断前行。

02 叶帅与培红的故事——一腔暖心的关怀

1958年3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在北京宣告成立,叶剑英元帅是军科的第一任院长兼政委。1964年,军事科学院子弟学校归并到培星小学的前身董四墓小学,1966年后更名为培红小学。叶剑英元帅的座右铭是: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尽管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始终牵挂着孩子们的成长。

1965年,军科子弟小学刚刚搬出大院与董四墓小学合并,叶帅发现董四墓小学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室是泥土地面,晴天时尘土飞扬孩子们一身土,雨天时孩子们又是一脚泥。看到这些叶帅特别心疼孩子们,于是马上亲自下令为学校铺设了青砖地面。同时,还为培红小学送来一批红砖,师生们一起建起了一座有六间教室的二层小楼,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在叶剑英元帅的思想引领下,孩子们在“爱党 爱军 保卫祖国”的良好氛围、父辈们“勤奋工作 忠诚担当”的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下成长,为他们的成长注入了红色的基因,打下了鲜红的底色。

海淀区育鹰小学

01 代代相传的一面旗帜

育鹰小学建校于1960年,前身为空军装备研究院子弟小学。育鹰小学的国防展室里珍藏着一面特殊的旗帜,红色的旗帜上印着八个金色大字“育鹰小学少年军校”。1991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亲手将少年军校第一面校旗授予了育鹰学子,自此“育鹰少年军校”成立。

学校在这面旗帜的感召下,历经30年的发展,借助周边部队资源,探索了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特色课程、特色课堂、特色活动、特色评价系统。历经四任校长的坚守,“国防教育”已成为育鹰小学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首都少年军校示范校、北京市文化示范校、北京市文明校园、北京市魅力学校等荣誉称号。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