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国古代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相传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 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 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 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作为其就职誓词的结尾。这就是新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 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 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 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元旦”一词系中国“土产”, 在中国农历中已沿用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元旦”为1949年所定。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