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这堂“大思政课”,“小初高大”四校携手,同看京津冀大发展

时间:2024-03-20 09:12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五年回望,必有回响。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3月15日,同看京津冀大发展——暨“小初高大”思政课集体研讨活动在北京市八一学校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小初高大”四所学校的师生们围绕同一主题,共上一堂“大思政课”。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八一教育红色联盟教育协作体、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河北省张家口第六中学、河北阜平八一学校、北京市八一学校共同参与。

据悉,2023年3月18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3所高校和教科研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海淀区31所中学、35所小学现场结成23对“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2023年12月12日,北京市八一学校、北师大三附中等海淀区一体化第四协作组成员,在八一学校讨论了“中华文明的自信从何而来”这一问题。

时隔百日,大家再次齐聚,同看京津冀大发展,积极探索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体系,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

探索创新,形成八一思政特色

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以“在八一探寻思政育人新能量”为主题,回顾近年来八一学校思政课堂的创新和实践。八一学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思政一体化推进实施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充分发挥集团教育优势,开展一体化大教研活动,与协作各校共商、共建、共享,以教研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和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2019年12月,八一学校同京冀新三地五校中小学生同上“祖国故事会”精品思政课,探索跨区域线上思政课学习模式。

2020年6月,召开四地十校八一军旗红主题思政课,通过组织教育的大载体,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2021年7月,小初高三个学段的思政教师,设计拍摄《读史明志、薪火相传》党史专题片,为思政课实践提供有效支持。

2021年9月,学校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专题教学,分学段开展了系列教学研究。

2021年12月针对“依法治国”主题,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研究,开展了“良法善治,护航美好生活”的示范课研讨。

2022年12月,八一学校小初高三个学段联合国际关系学院开展了“国家安全主题”的云端示范课。

2023年12月,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思政课一体化现场展示课活动,首开大中小学段学生、教师同上一个主题的先河。


研讨交流,形成学校特色方案

北京市八一学校课题组成员、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李华伟,就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机制的研究与实施,作了主题为“拔节的力量 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的实践探索”的分享,介绍了学校从师资培养、思政课资源利用、课程教研、虚拟教研室的建立与完善四个方面探索实践,形成的具有八一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机制。

八一学校立足课程标准以及统编教材内容,一方面构建小初高思政课教学细目表,全面梳理各学段、各年级不同领域知识内容以及所落实的学生核心素养点。同时,结合时事和学生关注热点,聚焦思政课大主题。围绕主题,各学段思政教师系统梳理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明确知识层次的递进、发展关系,统筹好思政课德育目标一致和内容梯度的科学衔接,实现全过程育人。

为保证跨学科课程的高效研发与实施,学校由教学部门统筹规划,组成跨学科课程开发团队。由思政教师牵头,从思政课中选取主题、模块,以此为牵引,统筹多学科,学科间协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不断完善育人体系。通过多学科横向融合,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还突破空间局限,形成校际间项目式教研活动机制,积极引入互联网“平台思维”,实现教育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共享互利,最大限度地利用彼此的社会资源,合力打造思政教育所需的综合平台,在交互学习中让传统的思政教育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云端联动,共享智慧双师课堂

活动中的双师课堂上,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穆芳芳和河北阜平八一学校教师张曼华,围绕“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的主题内容共上一堂课,以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精神,凝聚精神动力,树立文化自信。

课堂以两校校训引入,带领学生重温八一学校红色基因及红色精神内涵。以故事导入,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中国精神如何汇聚磅礴力量,从而认同和尊崇“人无精神则不立 国无精神则不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做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牢记“继往开来 开拓无前”的八一校训,激发学生心底持久、深切的认同。

小初中高,同看京津冀大发展

在跨学段主题式研究的思政课堂中,来自京津冀三地四校的“小初高大”四个学段的师生,围绕“协同的力量《同看京津冀大发展》”这一主题,分别为大家带来四节线上思政课。

小学学段

北京市八一学校教师李艳燕以“京津冀 瓣瓣同心”为微主题,通过阅读材料、小组合作、真实生活调研、采访家长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京津冀地区人们的生活变化,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含义,感悟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祖国未来紧密相连。

初中学段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教师李俊美以“瓣瓣不同,瓣瓣同心”为微主题,从北京首钢搬迁河北曹妃甸的经典案例引入,让学生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成就,分析总结三地优势,以及如何形成发展合力,鼓励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高中学段

河北省张家口六中教师付彩艳以“十年京津冀 同心共发展——以共享京津冀医疗资源为例”为微主题,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感受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意义;利用所学的思政理论分析社会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变化。

大学学段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宇以“历史文化视野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微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天津古文化街的新闻,联系到天津因大运河而兴起的历史,介绍了京津冀沿线城市发展运河文化的具体举措,以及京津冀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课后,师生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 徐洁

这次联合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不同学段的老师进行了跨学段的教研展示活动。一节“大思政课”的呈现,不仅是这一节课的效果和质量,更多的是课前做的充分准备,包括大家的讨论、研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状态设置讲课深度,以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呈现课堂,最终实现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这也是我们跨学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我们的课也不是只有40分钟,在这节课结束之后,研究会延伸和持续,回看今天课堂上呈现的结果是不是达到了我们备课的目标,对这一节跨学段“大思政课”复盘,反馈、提炼和总结,同时为后面的课程做准备。这些都是保证课堂质量最核心的部分。

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 李昊达

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精神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精神是如何把中国人民的心连在一起。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我们更应该发扬这些中国精神,续写中国梦新篇章,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北京市八一学校学生 朱盼兮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去做好每一件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一种德,而德不可空谈,我们需要牢记它,更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它。

深耕细研,助力教研专业发展

与会专家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精彩点评。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主任赵岩对跨学段线上思政课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

丰富生动的课堂呈现,能够深切感受到孩子们认识水平的进阶,活泼生动的思政课堂,激发了学生对京津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希望未来思政课更多聚焦身边事,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启发思考、获得新知。

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副主任刘娟表示——

此次研讨活动是八一学校立足红色根基,积极探索思政革新的生动育人实践,体现了八一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希望八一学校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发挥集团校优势,协同京津冀各校,整体推动各学段大思政课协同发展,做好数字技术和智慧思政方面的实践探索,先行先试形成经验,更好推动思政一体化课程发展。

协同合作,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在发言中表示——

海淀区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积极探索联盟式教育集团模式。此次“小初高大”联合教研展示活动,展现了海淀学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中,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形成海淀思政特色,促进集团办学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的双向提升,形成横向跨校区融合、纵向跨学段有效衔接,具有实效性和推广性的思政课一体化研究新模式。

未来,海淀区也将为各校搭建桥梁、积极连接大学,开展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不断丰富思政课建设内涵,协调一体化教研互动、系统优化一体化教学评价、努力建设高质量思政课一体化教师队伍,打造协同育人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新高地。

此次教研展示各校也表示,将共同携手努力践行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融合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高育人成效,努力实现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共建、共享、共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努力。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