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6月27日,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会暨海淀区推进“教联体”育人新模式研讨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召开。
会议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教科院、海淀区教委承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王新立,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海淀区副区长武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等领导出席会议,各区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校长代表,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以及海淀区各委办局、公检法部门、医院、企业等友邻单位代表共同参加会议。会议由市教委基教一处处长周凯主持。
2024年9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2024年海淀区获评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区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汇聚起各方育人力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打造“紧密型”育人联合体,不断提高协同育人水平。
大会首先通过一个宣传短片,回顾了海淀区在协同育人道路上的探索足迹与取得的成果。
武凯、董竹娟分别发表致辞。武凯表示,海淀区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努力将党中央关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实好,特别是将科技文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作为工作重点,积极规划并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教育”资源群,开发科技课程、特色活动、实践项目,用科技赋能“家校共同体”“校社共同体”“家社共同体”,“教联体”内涵持续深化。今后一个时期,海淀区将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技术支持,形成多样态“教联体”协同育人工作模式,以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助推五育融合,努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董竹娟表示,多年来北京教科院深耕学前、义教、高中等全学段,聚焦德育、思政等重点领域,关注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重点群体,着力破解协同育人在政策、理论、实践方面的重难点问题,指导各区多措并举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未来,北京教科院充分发挥“教育智库”作用,联合海淀区形成“区院共建”“政教协同”工作机制,依托全学科全学段全口径教研优势,共同探索并建立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海淀”模式,维为全市输出更多“教联体”的“海淀”经验。
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从以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方向定位,以政策力度驱动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高质量发展落实见效,从实践广度拓展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三大方面,系统梳理了海淀区在育人模式创新上的思考脉络,清晰勾勒了“教联体”建设的整体架构、核心任务和实施路径,彰显了海淀“教联体”育人模式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社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教联体”创新发展,区人大、区教委、区文旅局、区妇联、区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禁毒大队、北下关街道、北京科技大学、三山五园艺术中心、西苑医院及相关企业代表,共同启动成立海淀区“教联体”育人协作联盟。该联盟将通过搭建对接互联、开放融合的创新平台,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家校社共育新生态。
会议还聘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赵福江等18位专家为海淀区“教联体”指导专家。
与会领导还为海淀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与指导中心(海淀区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中心)及首批8所实验校授牌。
海淀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与指导中心
(海淀区家长委员会工作指导中心)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首批8所实验校
北医附小
红英小学
中关村三小
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育英学校
十九中学
清华附中
为进一步深化合作,海淀区教委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建立项目负责机制、研讨会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估反馈机制等多种合作机制,在联合研究与标准建设、实践平台与项目共建、能力建设与专业支持、成果凝练与推广辐射等领域开展合作。
会议还特别设置了的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北医附小、花园路派出所、北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解剖系、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海淀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八里庄街道、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的7位领导、专家,围绕“破界·融合·共育”的主题,分享了分别以北医附小、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为圆心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故事,并共同探讨了如何让学校、家庭、社会以及相关专业力量在“教联体”框架下更有效联动、需要破解哪些关键问题等核心议题。
活动最后,王攀发表讲话,对海淀区“教联体”育人新模式给予高度肯定,认为海淀区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的先行者、示范区和动力源,在统筹规划、融合创新、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初步形成了海淀模式、海淀经验。王攀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认识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家庭、学校、社会必须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体制机制、育人共识、优势互补等方面着力,促进自身革新。
二是要将“小加法 多路径 新载体”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总体思路。“小加法”即将政府、相关部门、学校、街道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单位的职责任务、资源和空间做“加法”;“多路径”是围绕构建协同育人良好教育生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机制;“新载体”包括家长学校、项目活动、特色课程、教育资源等,将教育场景与国家发展紧密地结合,使之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大本营”。
三是教育系统要在新型育人关系上有新的突破。要做到不折不扣、不等不靠、走深走实,以新型育人关系的新突破,形成首都教育的育人新质生产力。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