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什么样的教学让学生直呼 “绝绝子”?她们用灵动课堂给出答案

时间:2025-07-11 08:37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上次我们了解了两位班主任的育人故事,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王晓玲、程雪莲、李妍、李倩这四位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起看看她们独特的育人方法。

以爱为笔,绘就成长画卷

王晓玲,北京实验学校(海淀)六年级1班班主任,语文老师。她秉持“以爱育人,静待花开”的带班理念,注重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努力为学生营造温暖、积极的成长环境。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她荣获多项荣誉,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骨干班主任”“北京市中小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等称号,所带班级获评“全国优秀中队”“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海淀区先进班集体”“红领巾四星章”等称号。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王晓玲深谙“立德树人”之责,始终将人格培育视为教育的根基。她以深沉师爱润泽生命,用温暖目光凝视每一个独特个体。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以耐心打磨、以德行滋养。她深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在言传身教中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理念变为具象的成长指引,在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以行践言,构建成长共同体

在班级建设中,王晓玲匠心独运,致力于打造“四维成长空间”,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姿态:

自然成长:守护一方池塘,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宽松包容的环境中自由舒展,如幼苗般汲取养分、拔节生长。

自主成长:点燃一束火焰,通过搭建多元平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增强自信、锤炼本领。

自由成长:敲打一块燧石,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智慧火花,成就独特的自我。

自觉成长:推开一扇大门,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从“被要求成长”转变为“主动追求成长”,在实践中培养担当精神。

以活动为桥,筑牢理想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王晓玲深刻领悟这一教导,将活动育人作为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

她深耕主题班会阵地,带领学生开展“习爷爷教导记心中”主题系列活动,通过《与法“童”行 护你“未”来》《京蒙帮扶一家亲 石榴同心共筑梦》《喜迎二十大 争做好队员》《紧跟伟大的党 争做少年先锋》等沉浸式班会,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学先锋、做先锋”的志向,在心田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

《京蒙帮扶一家亲 石榴同心共筑梦》班会

为传承红色基因,王晓玲多次组织学生走进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李大钊故居、李四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学生们化身“红领巾讲解员”,深情讲述英雄事迹与革命历史,在触摸历史中感受先烈的奋斗精神,厚植“童心向党”的真挚情感,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日常实践中,红领巾假日活动已成常态。植树节期间,孩子们以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学雷锋日活动中,他们化身小小志愿者诠释奉献之美;走进社区,他们在《林则徐在北京》的精彩展演中感悟民族气节;踏入国家大剧院,他们满怀自豪参与少先队成立75周年主题活动……这些“行走的课堂”,让社会责任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脚下的实践、肩上的担当。

 红色教育基地活动《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

以心传心,静待百花齐放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等待,更是一场温暖的遇见。王晓玲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有的春天绽放,有的冬日盛开,而教师的使命,就是守护花期、静待芬芳。在她的呵护下,每个孩子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肆意生长,绽放出他们独一无二的精彩。

这便是一位教育者的初心与坚守:以爱铸魂,以行致远,让每个生命都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教育从“心”开始

程雪莲,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六年级2班班主任,语文教师,高级教师。她秉承“教育从‘心’开始”的教育理念,用心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用爱引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她曾获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北京市骨干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所带班级曾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称号。她多次在校内外分享班级管理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心的启航,奠定智慧育人的坚实基础 

每次接新班,程雪莲都会带领孩子们绘制一幅融入安全感、归属感与幸福感于一体的育人蓝图。她以各项活动为载体,营造出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式集体

她像一位“角色魔法师”——课堂上,她是知识的摆渡人,循循善诱;课间休息中,她化身心灵捕手,在亦师亦友的交流中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学生生病时,她又化作母亲,用关切的问候将浓浓的师生情转化为可触摸的温度……家长们也经常教育孩子们:“要听程老师的话,程老师就像妈妈!”

智的共生,构筑向上向善的生态能量环

班级活动课时,程雪莲会组织学生制定各项班级公约。比如,当她发现同学们在相处交流中容易出现矛盾时,便组织学生制定“班级学生成长大树”。她用大树模型告诉大家,班级如同一棵大树,学生在交往中的优点如同大树所需要的养分,优点越多,养分越多,这棵大树就会长得越茁壮。她引导同学们将同伴交往过程中需要拥有的品质写在卡片上,并在全班阐述理由,再将卡片贴在大树模型上。于是,一棵满载着同学们美好希望的“班级学生成长大树”就“种”在了教室的讲台边,更种在了全班同学的心里。

班级学生成长大树

爱的滋养,点燃教育成功的生态裂变源

作为班主任,程雪莲一直致力于把爱的情感、行为和艺术融入到日常教育中。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捕捉他们有需求和美好的一面,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关爱,感受到被尊重和荣耀。“写封表扬信”“给家长发喜报”“今日我表扬”“发个小礼物”“给学生拍照”“满足一个小愿望” “一句真诚的夸赞”“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敞开心扉聊聊吧”……这些都是她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    

学生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与爱的关注后,不仅如同阳光下的花朵,笑对人生,还会把这种爱传递给身边的人。有的孩子会随手写一张表扬信塞在同学手里;有的孩子会悄悄地在好朋友桌上放一封感谢信;有的孩子在给妈妈的喜报中写道:“妈妈,我今天被老师表扬了,因为我今天没有和同学发生矛盾。”有的孩子在六一儿童节跳蚤市场活动中,想尽办法换来一顶新疆小帽,送给最敬爱的老师们;有的孩子,由原来的淘气包到后来天天拉着她,亲切地称呼她为“程妈妈”。

程雪莲为校内外教师做班级管理能力培训

程雪莲用30年班主任生涯证明:一名出色的班主任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点亮学生心灯的引路人

活动筑梦 “育”“践”成长

李妍,现任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五年级13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曾获北京市教育系统育人先锋、连续两届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她以“在活动中育人,在实践中成长”为带班理念,以“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打造多彩活动的班级”为目标,家校携手,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工作中,她愿意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活动百宝箱

放眼看世界

从四年级开始,学生一人一天进行“午间新闻播报”的活动。她结合当下的热点内容给予学生指导,让他们有目的、有方向地关注新闻,丰富他们的视野。

吐槽魔力会

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李妍特意在每周安排一次“班级吐槽大会”,让学生将心中的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后来,班级还开展了“让压力飞”“内卷or躺平”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直面烦恼、健康成长。

拆“节日盲盒”

通过调研、谈话等方式,结合特色节日和学校活动,李妍制订了“多彩系列”主题班级活动(如下):

P.S.每月班级还会开一次“茶话会”,大家一起共同讨论喜欢的话题,彼此沟通,交流感情。

成长纪念册

低年级入学时,她通过欢迎仪式等活动,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中年级时,她在每学期开学时给学生们拍照片,记录成长;高年级时,她和学生一起举办毕业典礼、制作视频......满满的仪式感让学生倍感幸福和难忘。

非遗传承活动

文字会跳舞

班级里的学生酷爱写作,为此,她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创办了班刊《二班少年报》。刊物每期根据学生们所投内容进行组稿。各个栏目的编辑以自荐、竞选的方式评选出来,使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现。

捐书主题班会公益活动

成长接力赛

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李妍将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为一”,变成学生成长的大舞台。

她经常带领学生并邀请家长参加志愿活动。她还和家长一起组织了“为偏远山区孩子捐书”主题班会公益活动,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小学建立班级冠名图书角,赢得了学校、家长的阵阵称赞。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大放异彩,让班级积极向上,李妍在实践中收获了作为教育者和班主任的快乐。

以细小处浇灌 养茁壮之品格

李倩,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四年级3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秉持“生活即德育,习惯即品格”理念,创新构建“认知—行为—习惯—品格”四阶培养体系

她曾获得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她独创的“上善少年”评价体系,将品格教育具象为“洗手七步法”“21天整理计划”等可操作习惯,通过“汉字大闯关”“角色扮演班会”等游戏化设计激发学生内驱力。所带班级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生动诠释了“细水长流育品格,春风化雨润童心”的教育智慧。

《易经》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这句穿越了千年的哲思,深刻揭示了儿童发蒙之际,要给予他们正当的教育以培养其正知正见的重要性。于教育而言,学生品格与习惯的养成,恰似幼苗成长,需以细微处的点滴滋养,方能培育出茁壮挺拔的栋梁之材

系统设计,游戏化启蒙养习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李倩再次准备迎接一年级新生时,她便知道一年级不仅是知识启蒙的开端,更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如何帮助刚入学的小豆包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良好的习惯根植于他们的言行呢?

为破解这一难题,李倩设计了“上善少年养成手册”,将孩子们需要养成的习惯系统化,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她精心策划了“守纪月”打卡活动。从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到合理安排课外阅读与游戏时间,每一个环节都细致规划。为契合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她将课堂知识融入趣味游戏中——在识字教学中开展“汉字大闯关”,用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帮助孩子们理解字义。通过这些方式,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逐渐养成了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阶梯式推进,分层落实促成长

李倩深知,习惯养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为此,她以“一周一聚焦”计划为依托,精心搭建起层层递进的成长阶梯。从“认知萌芽”到“行为实践”,她在每月主题活动中埋下习惯的种子:“乐学月”里,通过生动的读书分享会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个人卫生周”中,她亲自示范标准的洗手步骤,将抽象的卫生知识转化为具体可学的行为,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建立健康意识。

从“行为实践”到“习惯巩固”,她通过小任务帮助孩子们将短期行动转化为长期坚持。从最初学习整理书桌、记录简单阅读感悟,到逐渐能够独立规划学习时间、主动维护个人卫生,每一个微小目标的达成,都让习惯的根系扎得更深。

激励内化,品格升华展成效

从“习惯巩固”到“品格升华”,李倩借助完善的印章奖励机制,将外在激励内化为自我认同。一枚枚专属印章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成为孩子们自我肯定的依据,推动他们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岁月无声,转眼间,曾经稚嫩的孩童已成长为自信阳光的“上善少年”,佳绩不断。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旅程,需要教师们以耐心为土、以智慧为肥,在细微处用心耕耘。未来的教育之路,李倩愿继续做那个默默浇灌的园丁,用爱与责任,滋养每一株幼苗,守护每一份成长的希望。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四位老师正是用她们日复一日的用心、爱心、耐心,去成就学生们的成长,爱可抵岁月漫长,相信她们将继续绽放教育之光,下期,还有更多不一样的育人故事等你来揭晓,我们下期见~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