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2025年10月21日至23日,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校园内洋溢着浓厚的科学氛围,由中国教育学会《生物技术视角下劳动课程新样态》课题组、北京市少年宫、北京科学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北林博物馆银蝶志愿服务团、北京公羊会援救总队以及食育网等多家单位联合支持的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生命科学节盛大举行。
本次活动以“跨学科解码生命,多维度玩转科学”为主题,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生命科学盛宴。
解码生命 探索起航
这里是知识的起点,是好奇心的摇篮。我们通过专业讲座、趣味问答与权威展览,点燃探索热情,拓宽科学视野,引领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启航,解码生命现象的初步答案。
自然笔记探秘讲座

北京市少年宫李艳慧老师开展《跟着自然笔记去探秘》讲座。李老师以精美自然笔记为媒介,融合生物知识与艺术创作,传授观察方法、启发记录生命之美,点燃同学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热情。

有奖知识问答是本次生命科学节的热门互动项目!题目涵盖自然笔记观察、食育健康、初高中生物趣味知识,题型包含选择、判断,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同学们在轻松的科学知识闯关间深化对生命科学的认知,切身感受跨学科探索的快乐。

本次植物昆虫知识展是矿大分校与林业大学博物馆的深度合作,多张专业海报系统呈现植物、昆虫的形态与生态奥秘。现场设置“植物叶片、果实辨认”等有奖答题环节,同学们在林业大学博物馆的专业资源支持下,沉浸式辨识自然材料,解锁生物知识,收获科学惊喜!

浮游生物海报展是“树蕙滋兰生物实践”校本课程的优秀成果,王晶老师带领初一选修课同学多次赴清河采样、观察、查资料,亲手设计完成海报。活动得到北京科学中心名师工作室的指导和支持,同学们在项目式学习中化身北京淡水浮游生物“代言人”,让微观生态之美跃然纸上。
实践探索 玩转科学
真理源于实践,能力成于动手。在水培、微生物分离与模型组装中,我们将理论化为行动;在急救与食品检测中,让科学守护生命。这里不只有原理,更有亲身体验,让抽象知识在指尖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真实力量。
水培植物体验

水培植物体验不仅为同学们详细讲解水培植物的根系发育、营养液供给等科学原理,陈铮老师还现场指导实践方法。同学们在观察水培植株、动手尝试的过程中,直观感受无土栽培的奇妙,轻松掌握生命科学的实践技能。


在刘艳霞老师的细致指导下,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操作。大家手持移液器、接种环,一步步尝试稀释涂布平板法与平板划线法,在模拟实验中感受专业微生物实验的流程,近距离探索微生物世界的奥秘,让抽象的生物技术变得可触可感。

在王艳平老师的指导下,昆虫标本制作展位热闹非凡。同学们亲手体验标本针插、形态固定的操作,同时学习辨识昆虫种类与特征,在实践中掌握标本制作技艺,深入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让生命科学的探索在手工创作中焕发生动质感。

“手拉手学校”南邵中学的同学们和矿大分校学生一起亲手拼接部件,在组装中解锁眼球的结构层次、探究DNA双螺旋的奥秘,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具象化,于实践操作中深化对生命科学的认知,沉浸式感受探索微观生命结构的科学乐趣。

王晔老师带领初一同学开展泡菜制作展示活动。同学们亲手参与原料调配、发酵观察,最终呈现出多样的泡菜成品。在这一过程中,大家直观理解了微生物发酵的科学原理,更在美食制作中体会到生命科学的实用魅力。

食育网专家亮相!专家老师们通过“糖衣炮弹”“远离油腻”“盐重警告”系列展板科普饮食健康知识,现场指导同学们用糖度计检测饮料糖分,让大家在实践中掌握健康饮食诀窍,轻松变身“食品安全小达人”。

北京公羊城搜救援队队员带来硬核急救体验,同学们在专业指导下,亲身体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操作,学习伤口包扎技能,在模拟实践中掌握关键急救知识,把生命科学的实用价值转化为守护生命的“硬核能力”。
生命美学 指尖创造
当科学遇见艺术,生命之美便在指尖绽放。我们以标本、拓印、手作和扎染为语言,用植物、昆虫与蚕丝作素材,将严谨的生物观察融入无限的创意设计,让同学们在创造中感受自然韵律,体会科学与美育交融的独特魅力。
生物美育手作

这里是生物与美育的跨界天地!同学们以干花、植物叶片等生物材料为素材,创作扇子、书签等手作。在构思设计与动手制作中,将生物形态的科学观察融入艺术创作,让自然之美在一件件精巧作品中定格,尽享科学与美育交融的创作乐趣。


同学们选取形态各异的植物叶片,通过拓印、拓染技法,将植物的天然纹理与色素留存于布料,打造专属艺术作品。在动手过程中,同学们既探究了植物结构与色素的科学奥秘,又解锁了自然美学的艺术表达,实现科学与美育的创意交融。

在于洋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针对不同原料采用不同的适配方法:橘皮用压榨法挤出精油,侧柏枝叶经水蒸气蒸馏,待蒸汽凝结后分离出油分。同学们见证完整提取过程,鉴赏精油特质,还能用精油点缀手作,让植物的自然芬芳成为科学与美学的独特印记。
古法新绎 科学传承
当古老智慧遇见现代科学,传统工艺便焕发出新生。从扎染的植物色素到手串的中药香韵,我们不仅亲手复原古法技艺,更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让厚重的文化在科学解码中传承,赋予非遗全新的时代内涵。

扎染工艺是传统与科学的巧妙融合,活动现场展示多种传统扎染染料植物,同学们在王春楠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古法靛蓝扎染——折叠布料、浸染上色,亲手创作独特纹样。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既了解植物色素的科学原理,又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让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在指尖绽放光彩。

蚕丝扇体验深度融合生物知识与传统工艺,卢海云老师先为同学们讲解蚕“卵-幼虫-蛹-成虫”的完整生命周期,再带领大家体验蚕丝扇制作过程,同学们了解蚕丝形成原理,亲手参与缫丝、制扇环节,在实践中感受到生命科学的奇妙与非遗技艺的典雅。

中药手串制作展位满是草本清香!同学们挑选艾叶、藿香、陈皮等中医药材料,亲手揉制香珠、晾晒定型,再串成手串。这些手串不仅颜值雅致,还能发挥驱蚊、醒脾的实用功效,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中药的自然魅力,把传统养生智慧变成可随身携带的立体手作。
本次生命科学节以多元实践实现深度育人,依托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与中国教育学会等多方社会资源的深度合作,实现了“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多方联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悟中长”,实现知识、能力与素养同步提升,为落实全面育人目标提供了“学校+社会”协同赋能的生动实践范例。
活动的精彩呈现,离不开诸多协办单位的资源支持与专业赋能,也离不开学校指导教师的专业深耕和志愿者的热忱付出,让我们向为活动辛勤付出的师生致以崇高敬意: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