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美食——月饼

时间:2016-09-08 00:00
【字体: 打印本页

  古有李太白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故人”,千年的时光过去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每到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可没有改变,但月饼的形态却变了又变,从单一地好吃变得美观,从皇亲国戚的桌上贡品,演变成了平民口中的家常便食,再到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月饼也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月饼在网络世界已经超出了其物质形态的含义,纯粹成为一种精神慰藉和象征。月饼演变恰如其分地折射了整个社会面貌的变迁。

  关于月饼,却有一个神话般的美丽传说:相传唐朝玄宗年间的一个仲秋之夜,唐明皇李隆基在宫中赏月,身旁道士罗公远变法术,将手杖扔向云天化为一道长桥,邀玄宗同游月宫。两人走过长桥,眼前忽现一座宫院,上书“广寒清虚之府”。再看宫内仙山琼阁引人入胜。宫中嫦娥命宫女捧上可口仙饼让客人品尝,并观赏了天仙们表演的轻歌曼舞。待回到人间,唐明皇命人照月宫所见所闻一一仿造下来。此后,人间就有了形如圆月的“月饼”。

  神话之余,看真正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后至唐高祖武德年间,边寇犯境,李靖帅师出征,大获全胜,于中秋节凯旋,长安内外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高祖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于是遂形成中秋吃月饼之俗。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西域胡饼,由西部少数民族流传到现在叫馕,汉族经过承袭改造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月饼)

  北宋之时,月饼在宫庭内开始流行起来,也有少数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清朝时期,月饼的制作规模和制作工艺达到了十分鼎盛的时期,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经过时代的演变,月饼的外观和内陷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

  到了近代,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后,每年中秋节到来前夕,月饼便大量在市场上出售,且制作越来越精细。饼面上各种图案十分美妙。有“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等。馅心有豆沙、火腿、甜肉、水果等等,花色品种,十分丰富多彩,成为中秋佳节的一道亮丽的景观。更有想象力的老外,甚至还别出心裁,推出了巧克力月饼、冰淇淋月饼、月饼蛋糕等,传统的国之美食融汇了外来的元素后,更加受到了年轻一代的欢迎,在传统得以继承的基础上,月饼的姿态也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冰淇淋月饼让众人耳目一新,在融入了外来的元素后,月饼的姿态愈加丰富多彩。)

  圆圆月饼,体积由小变大,工艺由简单变复杂,外观由单纯变花俏,口味由平淡变醇厚,做月饼的动机也由单纯的果腹之食发展至皇族的桌贡,再发展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不光是物质上的进步,更是精神和文化上的升华。时光荏苒,剥去了月饼朴素的外表后,换上了国人老百姓灿烂智慧的霓裳。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