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职业教育履责情况年度报告(2017)

时间:2018-07-11 15:00
【字体: 打印本页
1.发展概况
2017年,海淀区职业教育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根据《海淀区“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要求,不断促进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的建设,使海淀区的职业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办学优势更加突出。
职业学历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2017年,海淀有区属职业高中1所,毕业生777人,招生数为646人,在校生数为2508人,教职工总数为472人,其中专任教师为350人,占地面积114530平方米,校舍面积116950平方米。
辖区内中等技术学校6所,毕业生总数1101人,招生总数1043人 ,在校生总数:3600人,校本教职工总数246人,其中专任教师171人,占地面积76088平方米,校舍面积49424平方米。
辖区内成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毕业生总数136人,招生总数126人,在校生总数334人,教职工总数104人,其中专任教师数22人,占地面积149781平方米,校舍面积66914平方米。
辖区内附设中职班学校7所,毕业生总数314人,招生总数587人,在校生总数334人,教职工总数104人,其中专任教师数22人,占地面积149781平方米,校舍面积66914平方米。
2.政策保障
2.1重要政策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2017年逐步统一学校各项工作。统一党组织建制,完成党组织换届;统一工会建制,完成工会、教代会换届;统一职评办法、岗位聘任办法、奖励办法,统一开展年度考核工作;统一学校财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统一召开全体教职工会、教代会。本年度,教代会审议通过了《一次性核增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奖励激励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学校工资方案》、《2018年学校预算》等文件,平稳对接了工资统发系统,实现了新《工资方案》的平稳过渡;逐步统一、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关键部门设置和岗位安排原则;启动推进更深层次整合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中关村学院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培训项目的高端化和特色化。2017年6月2日,中关村学院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动。中关村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以“科教融合”理念为核心,将中关村的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启动仪式后,开展创新教育培训5个班次214人;接待参观学习12个班次533人;举办中关村自主创新企业大讲堂19期。
2014年12月26日海淀区挂牌成立海淀区职业教育集团。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016年12月起,区教委牵头以海淀区职业教育集团为基础,筹备组建了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2017年8月31日获市教委、海淀区政府批复,同意成立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并于12月26日举办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暨海淀区职教集团成果发布和展示会。
2017年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主要是以职业教育集团为抓手,围绕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并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海淀区职教资源与驻区企业间的供需配置平台建设,探索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和高校成员单位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合作共建,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为构建海淀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首批会员单位达到77家 ,包括10个政府部门、4个事业单位、5个科研院所、9个职业院校、12个高等院校、7个行业组织、30个重点企业。未来,集团将着重开展七方面工作,一是编制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继续开展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三是探索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和师资建设。四是探索创新教育培训服务供给新模式。五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紧密对接中关村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六是探索“引企入教”改革路径和模式。七是根据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完善集团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
2.2创新举措
2.2.1深入推进我区职业教育集团各项工作
2017年海淀区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
(1)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
以海淀区职业教育集团为基础,整合政产学研资源。为进一步发挥中关村核心区战略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势,发挥核心区在全市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战略新兴产业为特色,申请成为北京市15个职教集团之一。通过纳入市级职教集团,推动海淀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争取市教委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支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服务,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贡献力量。
未来,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教集团将以服务首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宗旨,以产教融合、合作育人、创新发展为主线,构建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更加良性互动的职业教育生态发展环境,建立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品牌。
(2)从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编制《2017年度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技能紧缺人才需求目录》。
采用大数据的技术方法,通过互联网人才招聘网站的海量信息采集、大数据分析,结合企业、行业、高校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论证,编制海淀区大数据、智能制造、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服务、大健康、生态产业六大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及开展产业紧缺岗位相关分析。通过对2016年目录编制的总结,在2017年目录的编制上,扩大了数据采集渠道,数据覆盖面更广、数据量更大;同时增加了产业细分领域、规范和细化了岗位划分标准,使得目录涉及的岗位数量大幅增加,更符合企业岗位实际情况。另外,在大数据处理、挖掘和分析工具、模型上有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紧缺岗位画像,并从企业、职教机构需求出发增加了多角度紧缺岗位分析。
通过编制《2017年度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技能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为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紧缺人才职业发展与教育指导方案编制提供了的依据,为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个人等多维度人才策略提供了科学参考,为海淀区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定招聘措施、了解行业人才发展动态提供参考和依据。
(3)积极对接海淀职教资源,编制《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2017年度)》。
开展走访调研工作,调研院校:北京城市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民族大学等;调研企业:小米科技、慧科教育、小象科技、京蒙高科、亚信科技、北大维信、水晶石科技等。深入了解紧缺岗位人才培养的双向需求,在充分调动职教资源及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推进大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产业、创新服务产业、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和大数据产业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编制工作。
同时,分别针对指导方案框架和指导方案工作推进,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2次,全面收集政产学研各界专家意见,有效保障编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通过编制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使海淀职业教育与产业接轨,提升海淀职业教育质量,为海淀区企业发展提供适用人才,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发展。
(4)深入开展海淀区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机制研究工作。
以桌面研究的方式,对国内外不同地区或主体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成功做法进行了研究。以走访调研和数据分析的方式,对海淀区产业和教育资源进行摸底,了解产教融合方面的问题和障碍。分析了海淀区在产教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关键瓶颈。提出海淀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思路和创新性的具体运作机制。
通过海淀区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机制研究,为海淀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长效机制,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促进我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完善和提升,并为海淀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长效机制,更加深入地促进产教研的融合,从制度和管理层面推动海淀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
(5)进行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技能专业共建试点工作。
以海淀战略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和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为依据,整合职教集团龙头企业的资源,梳理职教集团企业的课程体系,研发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材,从而进行院校的专业体系对接。同时,利用大数据梳理全国高校与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信息,编制信息汇编,协助企业与院校对接。
建立职业教育与战略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的桥梁和纽带,为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海淀区专业共建、校企合作提供了引导的作用,同时推动了海淀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和举措。
(6)海淀区职业教育基地认证、评优和年度总结
为满足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际用人需求,以及确保高校实习生拥有一个可靠的平台凭借所学发挥才能;我们以调研走访的形式,为高效院所和各产业企业搭建起了交流共享、共育发展平台。
通过对海淀职业教育教育基地的认证、评优工作,促进我区职业教育基地水平的完善和提升,并为海淀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长效机制,更加深入地促进产教研的融合,从制度和管理层面推动海淀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接海淀区六大战略新兴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建设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生产性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并初步形成海淀区生产性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体系。最终实现和教学对接,并发挥实际作用,推动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7)2017年海淀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程
加大力度、持续推进海淀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落实“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成果,推动产教融合。以北京市、中关村与海淀区各级政府的人才培养方向、目标为依据和指导,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培养创新创业导师。同时,吸收存量,为海淀区有创业需求的人员和在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为海淀区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在海淀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实施过程中,推动海淀区人均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提升,营造海淀区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力争把海淀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程,做成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项目。
(8)展示2017年工作成果
2017年12月26日,在北京市教委指导下,由海淀区人民政府、海淀区教委主办,海淀区职业教育集团、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承办的“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暨海淀区职教集团成果发布和展示会”在京举行,大会主题是“产教融合 创新驱动 协同育人”。展示了2017年工作成果,同时扩大海淀区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对海淀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搭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2.2开拓职业高中办学思路,开创多元化办学模式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北京市产业布局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建设一批紧贴产业转型发展、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的精品专业,整体推进专业特色发展,打造国内一流并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专业群,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现有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需求预测进行动态调整,各专业根据市场调研进行动态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课程体系。2017年新增美术设计与制作、金融事务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三个“3+2”中高衔接专业;同时对部分专业进行升级改造,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根据3+2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整为移动应用开发方向,聚焦移动应用的界面设计及程序初步开发;成功申报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完成该专业第一届招生并顺利成班。
2.2.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与美国肯塔基州康博斯威尔大学的交流合作项目继续深入开展,采用“2+1+3”的模式,为更多学生提供赴美留学深造的机会。学校与康博斯威尔大学就合作交流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自2013至2017年,学校已有五批共62名学生赴美国康博斯威尔大学,参加为期两个月的暑期ESL英语语言培训和国际交流体验活动。按照分班考试结果,学生们被分别编在初、中和高级班里,认真学习,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学生在结业时都取得了ESL证书。目前共有20名学生在美国康博斯威尔大学就读本科。
2017年,学校为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调研,多次召开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家长座谈会,确保交流活动工作有序进行。今年有15名学生参加康博斯威尔大学ESL暑期语言培训与交流活动。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有强烈的交流愿望,课堂表现突出,良好的整体表现得到康博斯威尔大学老师、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赞扬。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取得长足进步,在个人成长方面获得丰富体验。
2.2.4加强职业高中资源建设,深化信息化教学模式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注重教育信息化建设,以“BB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形成各专业系统化的课程资源,通过数字教材、翻转课堂、精品微课等促进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积极进行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发挥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等方面的作用。目前各专业均有配套实训基地,设备先进,工位数充足,能满足学生专业实习与实训的需要,还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发挥了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连续八年承办全市计算机专业中职技能大赛。
2.2.5积极开展社区培训服务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始终坚持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积极发挥专业资源和技术优势,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面向学生、企业、农民、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方面的社会培训项目。学校以服务首都经济、文化建设为前提,以促进内涵发展为目标,利用优质的软硬件资源,面向在校学生、企业、社区居民等社会群体,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方面的社会培训服务。2017年培训服务合计94896人次。其中社区培训共计47502人次,企业培训共计10026人次,在校生培训共计37368人次。
通过专项投入和政策导向,在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社区培训、企业培训、农民培训等服务项目中,取得了系列成果,使学校社会培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推进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和辐射带动作用。
2.2.6开展社会技术服务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了多种类、多层次的技术服务。媒体艺术系师生拍摄制作了《驴打滚》、《兔爷》获得了全国数字影音赛项第一名和第二名;为海淀交通支队创作了公益动画片,在区域内进行播放宣传;受邀完成海淀督导表彰大会视频动态背景,得到好评。学前教育系学生参加“青檬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中的自闭症学生和孤残儿童;业余时间还参加地铁和西站的志愿服务。数码技术系通过维修服务队定期在校内外开展义务维修服务,一年来完成了10类30多种型号100多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贴膜和维修保养等工作。现代服务系师生参加全国两会的礼仪服务、海淀教委教师培训的会务服务、海淀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专业展示、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300名学生的礼仪培训。财经商贸系师生为社区居民开展点钞、假币识别等技能指导。
2.2.7传承传统文化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并通过礼仪、手工、素描、国画、琵琶、古筝、书法、茶艺、民俗等诸多社团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此外,学校针对社会多次开展以“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普及活动,协助北京珠算协会开展珠心算讲座、比赛,为中小学生进行珠算技能展示,助推珠算文化传承与推广。
2.2.8开展区域合作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发挥国家级示范校的专业优势和地域优势,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经验介绍、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等方式进行对口的帮扶、校际帮扶,并与邯郸第二职业学校签订对口帮扶合作意向书。信息技术系联合企业共同助推津冀地区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与河北40所中职学校建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联盟;现代服务系对口河北省易县职教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社团建设、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进行支援;财经商贸系携手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等多家外省职业院校,共享技能训练平台,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技能训练方案,促进兄弟学校技能教学水平提升,切实取得了帮扶效果。
2.2.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重点提升广大教师“四个能力”,即课程的研究、开发、监控、实施、成果总结和内化提升能力;教学研究和反思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努力打造了一支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了学校专业发展特色、校区专业建设特色、教师个人鲜明的教学特色。
2.2.10开展校企合作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依照“长期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赢”的思路,与信美佳印、北京南站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深度合作,逐步完善了校企合作机构,构建了校企对话平台,形成了共建共赢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效果良好。
2.2.11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7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7]33号)及“北京市第十三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要求,我区紧密结合北京市学习办的工作部署,深入推进我区学习型城区建设和社区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新北京建设,支持新业态发展”的活动主题,于今年11中下旬月在全区成功举办了“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学习、培训服务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3.经费保障
2017年,区职业教育工作经费总投入14957.13万元。
其中:用于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费用12039.86万元,包括:办公费643.54万元,维修(护)费1834.4万元,委托业务费1060.4万元,培训费57.1万元,其他资本性支出141.9万元,办公设备购置4324.12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3921.9万元,公务接待费5万元,劳务费14.5万元,助学金37万元。
其中:用于中关村学院费用2208.44万元,包括:办公费342.5万元,维修(护)费52.1万元,培训费210.9万元,社区教育经费301.1万元,劳务费85.5万元,专用设备购置301.88万元,商品和服务支出914.46万元。
其中:用于海淀区职教集团费用708.83万元,包括:海淀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及管理服务项目53万元;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技能紧缺人才需求目录49.8万元;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专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72万元;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技能专业共建试点213.43万元;海淀区第三届职业教育论坛项目22.93万元;2017年海淀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程179.79万元;海淀区职业教育基地认证、评优和年度总结项目48.72万元;海淀区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机制研究项目25.33万元;评选市区级习品牌学习之星项目43.83万元。
4.改进举措
根据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及北京市教委推动全市集团化办学的部署,海淀区在“减人、添秤、服务”大的工作格局下,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为统领,开创了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同时,要求疏解非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和相应的人口,海淀区的人口不能增长,产业要持续增长,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提升在职人员的人均创效能力和产值,发展职业教育。
4.1海淀区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思路
在新形势下,海淀区职业教育要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新要求,整合区域内政产学研用等各类职业教育资源,重构海淀区职业教育体系,以产业发展的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培养机构,构建海淀区职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使其与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相匹配,走精品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的道路,积极发挥职业教育服务核心区经济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功用!
4.1.1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服务业,健全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立职业紧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海淀区职业教育资源管理服务中心,挖掘区域产业和专业资源优势,合作共建一批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认证一批企业职业教育大师和职业教育基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促进职普融通,统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服务于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职业体验教育,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
4.1.2推进职业高中精品化发展。加强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校品牌建设。做强做优职业教育精品专业,推进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以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为重点,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养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培养。推出职业教育名师和导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探索“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拓宽中职学生发展通道。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
4.1.3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投入标准
建立海淀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整合海淀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探索职教经费奖励、补贴和资助机制,逐步推广试点企业失业保险按比例返还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4.2工作举措
4.2.1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京津冀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措施。保证海淀区的职业教育与北京市的功能定位相符合,梳理职业教育在北京市功能疏解中的定位、规划,保证职业教育调整工作顺利实施。
4.2.2进一步完善和充实海淀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职能与定位,完成海淀区职业教育基地认证、评优和年度总结工作。举办“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暨海淀区职教集团成果发布和展示会”。继续深化和追踪海淀区战略新兴产业紧缺技术人才需求目录和培养指导方案。推进落实海淀区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创新机制研究工作。组织开展海淀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程,以及战略新兴产业职业技能专业共建试点工作。
4.2.3做好职教研修工作。本学年工作主要内容为三个方面,海淀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非一线教师教研两大类研修,其中专业课教研按照教师所教授学科进行大分类,形成5个门类的研修班,涉及到海淀区职业学校近40个专业课类别。5个研修班分别为服务类教师研修班、财经类教师研修班、计算机类教师研修班、美术和动漫类教师研修班、学前教育和音乐类教师学前班。本年度共进行教研活动65次,召开兼职教研员会12次。下校听课50节。学期末,完成6个研修班的学分统计及研修档案整理工作。
4.2.4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调研职业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聚焦课程改革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基于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实践中寻求问题解决策略。
4.2.5抓好职教进修科研工作。本学期年申报课题四项,区级重点关注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目,国家级课题1项目。基于海淀区职业教育专业课研修现状开展科研工作,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28人次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具有一支研究力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承担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辅导员工作,负责196名教师的辅导工作,完成《聚焦课堂,精准教研----海淀区中等职业教育研修专业课研究课汇编》。
4.2.6.稳步推进我区信息管理学校的整合工作。为更好实现三校合并后“保持稳定、逐步融合、加速发展、打造品牌”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整合、专业整合、人员整合、学校文化整合等工作。细化、完善学校考勤、考核、聘用、评职、奖励、档案等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做好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发挥绩效工资方案的积极导向作用。
4.2.7.把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改进现有专业设置,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继续优化“3+2”中高职衔接、综合高中试点专业布局。积极推进精品特色专业建设,打造能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专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式。
4.2.8按需进行专业设置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目前有信息技术、文化艺术、旅游服务、财经商贸、交通运输、教育六大专业群28个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等10个专业为 “3+2”中高职衔接实验项目专业。集校、企、社多方优势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艺技双修”双轨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铁道运输管理专业“校企融合,汐学潮训”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4.2.9注重课程建设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引进创新创意课程,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相融通、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教育部《教学标准》为指导,专业基础课对接专业操作标准,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课程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各专业课程对接学生职业素养。学生在完成任务或情境模拟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
4.2.10注重教学研究。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积极开展了“三有”课堂教学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公共基础课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规定,开齐、开足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学科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专业解决学习问题,体现学以致用。
4.2.11加强师资培养。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完善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梯队,通过“海淀区2017年综合督导之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督导,得到专家高度表扬。
4.2.12发挥辐射引领示范作用。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市级、国家级教学比赛,鼓励教师在更高平台上提升专业水平,并力争优异成绩。坚持开展校级学生技能竞赛,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区、市、国家级技能竞赛,不断提升备赛水平,力争最好成绩。积极参与各级教学成果、示范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精品数字化资源等评选工作,展示学校的办学业绩。积极牵头做好上级有关部门委托的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课题研究、校本培训协作体基地校等项目工作,充分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海淀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公室
2017年12月28日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