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如何做孩子们的“能量补给站”,这场讲座给家长们出妙招啦!

时间:2025-06-19 08:46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6月14日,为广泛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发挥家校共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助力孩子科学应考,做好智慧陪伴,海淀教科院、八里庄学区管理中心、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联合举办“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 第九十七讲《如何有效陪伴孩子,应对考试紧张情绪》。

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主讲。陈祉妍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首批注册督导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心理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全国12355专家指导组成员。

围绕“如何有效陪伴孩子,应对考试紧张情绪”这一主题,陈祉妍从理解焦虑、减轻焦虑、家长如何提供支持三个方面展开讲解。

她指出,考试焦虑包含生理(身体不适、出汗等)和认知(担忧、消极认知等)两方面,其根源在于对失败的恐惧、理想与现实差距等。家长的焦虑多源于对孩子的失控感和过度关心。减轻焦虑方面,可以运用中止法、分心法、正念法等心理引导技巧,从而提升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对于“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支持”层面,陈祉妍表示,家长们应避免自己成为孩子的压力源,不断调整好自己的想法、情绪、行为。后勤保障也至关重要,如:保障睡眠、提前调整作息;适度的放松、休闲;营养健康的膳食和安静舒适的环境保障等。通过情感支持、调整自身心态(生活平衡、健康习惯等)及安全有效的广义支持(服务的行动、鼓励礼物、赞赏等),为孩子提供有效陪伴,借助成长思维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助力孩子应对考试紧张情绪。

此次讲座内容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大家听后深受启发,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有哪些感悟。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刘灏辰家长

讲座中,陈祉妍老师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学生压力的来源、表现、危害以及应对策略。作为家长,我受益匪浅。当孩子内心产生“我不能失败”或“我将会失败”时,他们往往就陷于压力之中,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洞察,就很容易把他们的表现误以为是不在意、不懂事。家长们应该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告知孩子——成长并不是线性的。陈老师金句频出,如“青春期,要学会让孩子走向独立的个体;不请自来的帮助就是一种干扰;有时提醒孩子会破坏他们本身的成就感”,给家长们很多启发。希望我们一起学习,了解孩子,做智慧的家长。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石广齐家长

第一次现场参加“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课程学习,我收获满满。此次讲座让我深刻意识到家长的焦虑情绪、过度期待和频繁催促,往往会成为孩子额外的压力来源。这让我认识到,以往“为你好”的唠叨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我们要学会“慧心伴学”,保持情绪稳定,用平等的姿态倾听孩子的困惑,而非一味输出自认为对他好的建议和方法,从而阻碍孩子发展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要学会将关注重点从成绩转移到孩子的努力过程,给予具体的肯定与鼓励;更要学会合理规划家庭生活节奏,用轻松的家庭氛围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和紧张情绪。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睿瑾家长

面对有效陪伴孩子,缓解考试紧张情绪,家长们应先放下焦虑,因为父母的情绪是孩子压力的放大器,也是其信心的稳定器。只有家长气定神闲,孩子才会感受到这份安全的力量,才会心平气和、情绪稳定地去备考。比起分数,我们更应该在乎的是孩子在过程中所锻炼的坚持、历练、成长、自我接纳、积极应对挑战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南校区)王浩宇家长

听讲座后,我内心充满了触动与反思:过去,孩子因为考试紧张时,我总觉得他不够坚强,没有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听了讲座才知道,孩子的紧张情绪需要被理解和接纳,而不是被指责和忽视。我意识到,在孩子压力大的时候,应该放下说教,静下心倾听他的烦恼,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教育孩子不是简单的要求和督促,陪伴也不是机械地守在孩子身边。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用耐心温暖的方式,帮助孩子在考试压力下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他一起直面挑战,共同成长。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学校  薄轶凡家长

陈祉妍老师的讲座如同一场及时雨,帮助我和家人及时从焦虑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应该怎样认识当下的孩子,如何去关心帮助孩子,不仅帮助她顺利通过中考,更重要的是走好今后的路。特别是陈老师提到的“有用吗”“真的吗”“又怎样”这三问,确实让我放下了过度忧虑,增强了从容接受现实的勇气。孩子在成长,家长也需要成长。未来十天以及更长的岁月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警惕焦虑情绪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和生活保障,给予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让他们更好地集中精力,调整节奏,做好自己的事,从经历中收获成长,在家庭中感受温暖。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  白吉斯家长

作为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这次讲座学习让我懂得了压力会带来胡思乱想、暴躁、身体不适等不良影响。因此,为更好帮助孩子应对压力,让他们阳光健康的成长,我掌握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降低自己的焦虑,避免自己不安的情绪影响到孩子。二是用中止法、分心法、正念法帮助自己和孩子迁移焦虑情绪。常问问自己“现在想的有用吗”,应该利用这个时间做有效的、正确的事;常问问自己和孩子“我们胡思乱想的夸大是真的吗”,如果不是,那我们就不用为之烦恼;常问问自己和孩子“失败又怎样”,成功和成长的道路有很多,不是一次考试就能够决定的。所以,作为有经验的家长,应当为孩子减压卸包袱。

海淀区万泉小学(曙光校区)王恩尚家长

作为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我深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尤其是考试带来的紧张情绪。通过学习,我对如何帮助孩子缓解考试焦虑、建立积极的心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反思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陪伴孩子应对考试紧张情绪,核心在于“理解、支持与引导”。我们要做孩子的情绪容器,接纳他们的焦虑;做他们的学习伙伴,帮助他们科学备考;更要做他们的精神支柱,让他们知道无论结果如何,父母的爱都不会改变。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而考试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点。作为家长,我们的目标不是让孩子永远一帆风顺,而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风浪。未来,我会继续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长,让他在关爱与自信中迎接每一次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亮甲店分校  田淞元家长

何为有效陪伴?盲目督促、混乱指导、啰嗦说教,给到孩子的都是负面影响。有效的陪伴应该是正确引导,务实宽慰与适量鼓励。正确的引导可以为孩子指明学习的方向,务实的宽慰能缓解孩子焦虑的内心,适量的鼓励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如此才能发挥有效陪伴的作用。考试检测的不仅是学习效果,更是孩子解决压力的能力。此次讲座让我们明白,应对考试紧张,要分析紧张的出现原因,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正确认识紧张、缓解焦虑。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定慧里小学 王昱博家长

陈祉妍老师提到,孩子考试紧张时会暴躁、回避、身体不适甚至思绪混乱,而家长常因不知如何应对而陷入焦虑。她指出,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紧张时,更需要倾诉对象和父母的理解支持,而非被催促学习。陈老师还分享了一些实用的缓解方法,如深呼吸、适当运动等。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不仅能帮助孩子放松身心,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她强调,家长要有正确的考试观,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方式,不是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无论成绩如何,我们都爱他们、支持他们。作为家长,我们应采用更耐心、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应对考试紧张情绪和调整心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心理健康,而非过度关注成绩。

海淀区实验小学(花园村校区) 蔡礼萱家长

收看这次讲座后,我深刻认识到情绪管理和有效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家长的焦虑无形中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保持自身情绪稳定,用深呼吸等方式调节,避免负面思维,才能为孩子营造轻松的氛围。在陪伴孩子的策略上,每个阶段的方法都需要充满智慧。考前的倾听与鼓励、考中的边界把握、考后的情绪接纳,都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教育不是简单的指挥与要求,而是以生命影响生命。家长应做好“稳定的容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将考试视为成长的反馈。

海淀区实验小学(阜成路校区)赵晗雅家长

通过学习,我深刻意识到孩子的焦虑多源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而家长的“关心则乱”往往加剧了这种焦虑。今后,我会重点从两方面调整:一是做好后勤保障,用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为孩子奠定生理基础,营造少干扰的家庭环境;二是聚焦情感支持,用拥抱、鼓励代替说教,通过“你尝试过的方法很有效”等正向语言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说:父母的信任本身就是孩子对抗焦虑的力量。我将警惕自己的焦虑传递,学会调整情绪,相信孩子具有应对压力的潜力。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庞希之家长

真正的陪伴并非传递焦虑,而是要成为孩子情绪的“安全岛”。此次讲座,让我开始放下对孩子成绩的执念,转而关注孩子为考试付出的努力。当孩子说害怕考不好时,我不再用“肯定没问题”来掩饰自己的期待,而是真诚地说:“妈妈知道你担心,没关系,结果不是最重要的。你认真做作业、主动复习的样子,妈妈都看在眼里,特别为你骄傲!”接纳孩子的情绪,肯定他的付出,远比成绩更重要。陪伴孩子应对考试紧张,对我而言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旅程。只有放下焦虑,才能更好地托起孩子的信心,让他们在爱的港湾中勇敢前行。

“海淀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自2021年12月18日举办第一讲至今,共播出了九十七讲。截至目前,海淀教育云直播平台播放数据显示,海淀家长学习人数已累计达到337.5万人次。

大讲堂自开播以来的全部课程都能在线收看回放,可供大家随时学习。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收看海淀家长学校系列课程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