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为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科技强国建设,5月27日,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专家张丰带队,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教育装备部郭洪、温州市教研院副院长施昌魏、北大附中台州飞龙湖学校副校长王燕红组成的调研组,来到海淀区调研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相关工作。
上午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以《协同推进科学教育 为教育强国夯实基点》为题,从机制架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评价体系、资源引入、联合培养等方面,汇报了海淀区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工作举措和相关成果。
在“行政统筹规划、教科研专业支撑、学校全面行动”思路的引领下,海淀区建立了三级科技教育发展梯队;加强整体规划和统筹设计,建立“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年度备案”机制,形成领域齐全、内容丰富、分层分类、学段贯通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研训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完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潜能发展;用好各类科学资源,成立科学教育联盟;探索大中联动培养模式,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海淀区以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区域科学教育资源,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养创新人才,形成科学教育新格局。
随后,调研组观摩了一节高一物理课,并参观了学校的专业教室、科学教育环境及硬件设施。观摩课上,老师通过小球碰撞实验,引导同学们观察现象,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及动量转移规律。调研组专家对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的记录。
八一学校校长沈军以《科学教育的学校行动》为题,从科学教育工作创新机制,科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学习方式变革,教师素养提升,治理体系重构等方面,介绍了八一学校科学教育的措施及实践。一直以来,八一学校根植红色基因并致力于科技创新教育。2016年,学校成功发射了中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开创了我国青少年参与航天科研的先河;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八一科普小卫星团队的回信中,勉励同学们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以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导,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瞄准国家科技战略需求,结合“继往开来、开拓无前”的校训,学校提出了“世界一流科技高中”的建设方略,探索具有国防科技特色的现代育人模式。
下午,调研组一行到中关村第二小学百旺校区。在座谈环节,倪百明校长以《保护好奇心 满足探求欲 让孩子在创造中成长》为题进行发言,他表示,中关村第二小学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国家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和高质量教育发展为目标,提出科学教育“三个务必”。学校通过建立一体化治理体系和年级组制,确保科学教育有效落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涵盖科学素养提升课、科学实践探究课和金鹏科技社团选修课,切实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学校推行“A+P+C”师训模式,促进教师全员、个性化和合作式发展。通过优化专业场地和信息化环境,营造浸润式科学教育氛围。学校通过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科学教育资源库,拓展学生科学实践领域,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堂观摩环节,中关村第二小学教师郑翔宇以及王可惠带来以《农业AI——智慧农场和养殖场》为题的双师课堂,利用软件以及人工智能课程平台,根据两个农户带来的问题,通过AI技术来解决,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两校区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创新研究,为日后更便捷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中关村第二小学教师苗黎薇带来《热在水中的传递》为主题的科学课,通过亲身体验和动手实验,感知热现象的具体表现,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科学方法、学习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在富有趣味的实验中享受科学乐趣,深化对热现象的理解,搭建学生科学学习支架,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随后,调研组参观了遍布学校教学楼、户外操场等校园环境中的科学教育设施设备。在调研交流环节,专家与参会教师对科学课程的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学教育标准成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一天的实地观摩调研,浙江科学教育专家组切身感受到了海淀区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引领、丰富的科学课程供给、充分的科学教育资源利用、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提出了高质量建设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宝贵建议。海淀区将不断挖掘、规划与培育典型经验,系统性孵化出可向全国推广的科学教育改革成果,共同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整体提质量、出特色、见成效。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