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前两期的“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报道中,我们了解了6位班主任的育人故事,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4位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起看看她们独特的育人方法。
打造生态型班级 让生命向阳生长
张年丰,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正高级教师,高2026届4班班主任,思政课教师。曾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及海淀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等,所带的高2023届7班被评为北京市和海淀区先进班集体。
作为班主任,张年丰注重用教育生态学理念指导班级建设,致力于打造一种共生共荣的班级生态,让每个生命向阳生长。
为成长领航
教育教学共融共进,激发学生家国责任
张年丰把思政课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教育教学共融共进,助力学生成长。她与同学们共同研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带领学生前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赴北大红楼感受先辈对革命理想的探索和追求,把信仰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发展与个人理想的深入思考,让家国责任为学生成长领航。
为成长领航
良好文化共商共建,营造温暖和谐氛围
张年丰引导所有同学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每位同学负责一个班级管理岗位,实行“每日班主任”制度,学生做“轮值班主任”处理班级日常事务,这样的班级建设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营造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班级生态。
她注重与学生共同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教室里,有师生开心的笑声;篮球场边,她为队员们加油鼓劲;班级菜地里,和同学们一起拔草浇水……在与学生随时随地的相处中,张年丰观察每个孩子的状态与情绪变化,选择合适的机会,针对性地给出指导:面对自信不足的学生,鼓励他勇毅前行;面对过分执着于成绩的学生,引导他平和理性看待成绩;面对精力分散、不能专注的学生,引导他学会平衡学习与活动的关系……
为成长续航
丰富活动共创共享,培养自主成长能力
为激发学生个性成长,张年丰组织一系列活动:如班级才艺展示,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欣赏他人,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学科讲坛,激发大家的探索钻研精神;乐队演出,微电影拍摄等班级特色活动成为凝聚班级的重要力量。每个孩子都在丰富的活动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作为班主任,张年丰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教师节她收到学生信息:“特别幸运且感激能在高中三年遇见您并成为您的学生,您在我的学生时代留下浓墨重彩且意义非凡的一笔……”家长对她说:“您是孩子追梦路上的启明星,是孩子学生生涯的一道光……”
铸魂育人守初心
孙淑红,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高一年级9班班主任,思政课教师,政治学科备课组长。她曾被评为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北京市骨干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及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她善于利用德育活动筑牢学生理想信念,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营造温暖班级氛围,助力学生悦纳自我。她带班特色鲜明,以“文以载道,一以贯之”“止于至善”为核心,注重品德修养与责任担当,用爱与专业助力学生成长。
德育赋能,培育时代新人
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班级德育的核心组织者、学校科学教育的协同推动者、学生价值塑造的政治引路人,孙淑红依托“中关村中学争创周恩来班”“海淀区校际辩论赛”等特色活动,以周恩来精神点亮理想之光,以科学思维锻造思辨之器,以辩论实践搭建成长之阶,让德育真正成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精神引擎,培养出既能在辩场上“以理服人”,又能在人生路上“以德立人”的时代新人,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双向赋能。
“弘毅”文化,立德树人新篇
担任文科实验班的班主任,孙淑红对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名、班训、班徽、班歌、教室布置等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论语·泰伯章》中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建班之初,同学们就选择以“弘毅”为名,表达出弘大的志向和坚毅的品质,班名也与“红一”同音,既蕴含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也是“红红老师带领1班”的意思,班名里充满着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也激励着班主任勇敢前行。
心育赋能,点亮成长灯塔
高三一模后,孙淑红敏锐捕捉到班级里紧绷的情绪。她以“压力,我要抱抱你!”为主题,开展心理减压班会。在“压力可视化”环节,学生们用力吹起气球,看着不断膨胀的球体,切身感受压力的具象形态;在“压力解码”讨论中,她引导学生科学认知压力本质,抽丝剥茧探寻压力根源,通过提高压力认知、探寻压力根源、放松与调整、寻求多方支持等合理减压方法,帮助学生舒缓情绪。
班会尾声,孙老师别出心裁组织“鎏金未来”描金活动。学生们手执画笔,在空白的石膏上勾勒绚丽图案,将对大学的憧憬、对未来的期许融入一笔一画,不仅是对压力的温柔解构,更是对生命张力的重新唤醒。
她始终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与生命的成全。她以专业素养为舟,以教育情怀为帆,将每一次心灵关怀都化作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灯塔,让“静待花开”的教育智慧,在科学引导中绽放出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以智慧赋能班级 用真情守护成长
黄维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初三6班班主任,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她曾获第三十七届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优秀随班就读教师、全国红领巾中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北京市2021-2022学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一等奖、海淀区中小学推荐优秀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二等奖。
黄老师育人特色鲜明,以生为本,严慈相济,文化浸润,系统培养。她以“秉平等与尊重赋能个体成长,持自主与互助激发集体力量”带班理念,助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工作既繁杂琐碎又责任重大,黄维超却始终以满腔热忱投身其中。她尊重学生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是一位严慈相济、充满智慧的班主任。
深耕细节,培育习惯
匠心打造温馨班级家园
黄维超秉持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的理念,以学校 “五星班级” 评选为依托,结合班级的 “摘星小组” 活动,将班级管理细化到每一个日常环节。在班会课上,她会将值日安排、眼保健操规范、课间操纪律等要求逐一拆解、明确标准,并建立严格的落实与评价机制,确保每一项规则都能落地生根。
同时,她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通过学生才艺展示、师生深度探讨、情景模拟体验等多样化形式,将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其中,如春风化雨般引领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稳步前行,让班级成为充满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温暖家园。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
小组竞赛驱动自主成长
黄维超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新路径,精心构建并完善小组PK模式。从精心选拔组长,到组织学生双向选择组队,再到深入解读竞赛细则,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的智慧与心血。她将班级划分为5个互助小组,将学习、卫生、纪律等全方位纳入评比体系,根据不同表现实施差异化评分,采取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将评比结果与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评选紧密挂钩。这一创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家你追我赶、互帮互助,在竞争与合作中,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显著提升。
慧眼识才,放手赋能
小干部撑起管理大格局
黄维超深知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管理的中流砥柱。在班干部选拔过程中,她采用候选人自荐、全班民主投票、教师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出一批责任心强、乐于奉献且各具特长的学生担任班委职务。随后,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分工,逐步构建起以班长为核心、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的班委会体系。
在班级各项活动中,黄维超大胆放权,将组织策划的重任交给班委成员,同时给予悉心指导与严格要求。在她的培养下,班干部们不仅工作能力迅速提升,更成为班级自主管理的中坚力量。
倾注真情,守护成长
用爱点亮随班生的希望
随班就读生如同娇嫩的花朵,需要更多的关爱与呵护。黄维超对这些学生倾注了无尽的耐心与温情。她常常与孩子们促膝长谈,认真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用真诚与关爱搭建起信任的桥梁。同时,她坚持 “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在班级活动中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这些孩子在擅长的领域中收获自信与成就感,真切感受到被关爱、被重视。
教育之路虽艰辛,黄老师却始终初心如磐。她用爱与责任书写教育华章,为农村教育事业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践行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的教育真谛。
数学智慧赋能生命成长
王富会,北京市上地实验学校初二1班班主任、数学老师,曾获第三十七届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海淀区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海淀区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她的教育理念是:数学智慧赋能生命成长。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道:“民族精神之所在——向里用力的人生。”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她向里用力、不断反思成长,用数学的思维建设班集体、尊重个性、发展特色、做好生态教育。用智慧和爱让每个孩子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常数”思维,铸成长底色
数学概念中“常数”不变。王富会常常跟孩子说:“我们班级的常规要像‘常数’一样恒定不变。”建设班级之初,她会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常数的概念,然后学习用常数的思维做好一日常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她一定躬身示范。她通过引导学生“常”做书桌整理,“常”做卫生评比,“常”做课前准备等。她将学生一日常规的养成教育培养渗透于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
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和班内榜样学生的引领,王富会所带的班级学风浓厚、互助互爱。当班级同学骨折时,很多同学自发等在一楼,几个人将他抬到四楼的班级;当歌咏比赛临近,班级指挥动作不熟时,总有人在放学后悄悄留下帮其一遍遍练习动作;当有人作业不会时,总有人主动帮其一遍遍讲解。
“常数”思维铸就学生成长底色,习惯养成为学生未来奠基!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主人,他们热爱班集体,让班级成为来了就不想走的爱的港湾。
“变量”思维,着成长姿色
数学概念中“变量”没有固定的值,是可以变化的。王富会以“变量”思维激活学生潜能。尤其是成绩不佳或者缺乏自信的孩子,结合学校的每周励志宣讲,为他们量身制定多个“励志小专题”。如班中又高又胖的男生好几个,这很影响孩子的自信,于是利用暑假鼓励他们加强锻炼和减肥,结果好几个同学减掉了20多斤。王老师让他们把减肥的过程图文并茂的展示出来,并鼓励他们感悟“减肥”在学习上的启发,之后他们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更加认真、自信,自我认同感更强烈,甚至站到了学校的领奖台。
励志小专题都是量身制作,比如“坚持背英语单词”小专题,“学习专注”小专题,“为别人讲题”小专题,“学法分享”小专题,“生活能手”小专题等等,让每个孩子的初中生活充满了正能量。
从极度自卑的学生,到走上领奖台闪闪发光的榜样,从单一的评价走向多元的鼓励,她相信学生始终是变化着的“量”,爱与智慧会点亮他们生命的光芒。她用“变量思维”发掘学生的特长,帮他们提升自信,让他们成为青年中的排头兵。她用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成为光彩少年。让每个孩子闪光,而她自己也逐渐成为一名用数学智慧赋能生命成长的幸福班主任。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老师们用日复一日的用心、爱心、耐心成就学生们的成长,爱可抵岁月漫长,相信她们将继续绽放教育之光,下期,还有更多不一样的育人故事等你来揭晓,我们下期见~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