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在往期的“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报道中,我们了解了优秀班主任们别具特色的育人故事,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4位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起看看她们独特的育人方法。
以生命唤醒生命 用共育书写成长
董妍,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初三1班班主任、英语教师。她曾被评为海淀区“四有”教师、海淀区优秀随班就读班主任、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育人特色:生命对话、劳动滋养、共同成长!
带班理念: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更加幸福!
从初登讲台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成为融合教育先锋,董妍始终秉持“生命共融·知行共生”的育人理念,在教育的麦田里耕耘出一片独特的风景。
教育观重构
从知识传递到生命共振
2013年那个秋雨绵绵的午后,当发现角落里默默流泪的女孩时,她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触及灵魂。这个顿悟促使她开启了教育观的革新之旅,《心灵对话录》成为她常伴左右的工作笔记,她用细腻的观察记录着每个生命的生长轨迹。
在董妍的班级里,窗台上的绿萝成为特殊的教育载体。当那个总把校服穿得歪歪扭扭的男孩主动请缨照顾生病的绿植时,一场静默的生命教育悄然发生。三周后,焕发新芽的植物与男孩的护理日记,让全班学生领悟到“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期待”的哲理。这种将生活细节转化为教育契机的智慧,正是“童心共育”理念的生动写照。
融合教育创新
让差异成为教育资源
在班级开展融合教育,是一场跨越物理空间与心理藩篱的深刻变革。她为班级里随班就读的学生构建出“三级支持系统”:为特殊需求学生定制成长档案,设计分层教学目标;组建学科教师、心理教师与家长协作团队助力学生成长;创设班级互助文化圈,营造班级包容友爱的氛围。学生们自发在班级公约中添加“差异化赞美条款”,董老师用实践证明:融合教育不是单向施与,而是生命间的相互照亮。
劳动教育深耕
在泥土中培育成长哲学
董妍擅长捕捉教育契机。京西稻种植实践活动中,她引导学生在插秧时理解“每株秧苗都有自己的生长节奏”;她帮助自闭症学生将刻板行为转化为除虫阶段的科学观察优势;她带着学生在收割仪式上将稻穗的弧度解读成长的深意。
依托学校“微型社会职业系统”,学生们在“诚信水站”中淬炼责任意识,特殊心理需求学生凭借超常专注力成为金牌“萌宠管家”,随班就读学生发挥精力优势变身“运动安全员”。董妍用教育智慧证明:当差异找到适配的土壤,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独特光彩。
教育共同体构建
双向成长的能量循环
在董妍的教育图谱中,成长从来不是单行线。她创建的“家校互助会”让随班就读学生家长从孤立无援走向抱团取暖。毕业生寄回的“善意瞬间”明信片在大学校园延续着教育温度。普通学生为特殊伙伴制作的成长纪念册成为最珍贵的毕业礼物。这种双向滋养的生态,使班级蜕变为充满张力的生命场域。
董妍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在教育的麦田里,董老师依然在耕耘,用爱和智慧等待每一朵花的绽放。
以爱为舟,载梦远航
张瑞,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班主任,英语教师。曾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曾获第五届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特等奖、第八届京津冀中小学班主任共同体交流会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一等奖等荣誉。2023年,张老师的经验材料入选《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经验》。
基于航天系统工程“整体最优、分阶推进”的核心理念,她构建了“启航-领航-自航”三级助推育人模型。她发现航天器发射的塔架支撑、空间站的模块化组合、卫星的自主轨道调整,恰好对应育人过程中“集体塑形-团体协作-个性发展”的递进规律,由此确立班级建设“集体筑基(启航阶段)、团体赋能(领航阶段)、个体发光(自航阶段)”的演进路径,形成纵横交织的育人系统。
在文昌发射场的冲天烈焰与教室窗前的晨光熹微之间,有一群仰望星空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用精密计算丈量宇宙的边界,而张瑞用温暖目光丈量成长的轨迹。当国之重器的轰鸣声掠过天际,这位普通教师用最朴素的育人智慧,在孩子们心田播撒星辰的种子。
在时光褶皱里寻找星光
当小Z同学第10次把成绩不理想的试卷揉成纸团,当小W同学又用她那充满不安的眼神求助时,张老师读懂了这些航天二代隐秘的孤独。在“神舟”翱翔九天的捷报背后,是无数个没有父母签字的作业本,是家长会上永远缺席的座位,是深夜里对着星空视频通话的沉默。这些孩子像散落的卫星零件,需要有人将他们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星系。
张老师办公桌上的台历写满红色标记:每周三晚上八点是雷打不动的家访时间,她会在航天家长下班高峰后走进飘着泡面香气的工程师之家;每个周日下午的线上读书会,她带着孩子们在《飞向太空港》的字里行间寻找父母的轨迹。当孩子们知道爸爸设计的陀螺仪正在太空精准运转,母亲编写的代码指挥着飞船调整姿态,那些曾被抱怨的缺席突然镀上了荣耀的金边。
搭建天地联通的“鹊桥”
“每周表扬信”活动掀开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神秘面纱。当工程师父亲用CAD图纸般严谨的文字描述孩子的进步,当总装技师母亲把航天器总装检查单的格式套用在生活细节上,冰冷的科技语言在亲情催化下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小Y同学的储物柜里收藏着37封用试验报告纸写成的家书,每张泛黄的纸页都记录着某次重大发射前夜的思念。
在“爸爸妈妈开讲啦”的课堂上,孩子们第一次看见穿着工装的父母在讲台上神采飞扬。某次关于火箭燃料稳定性的讲解中,平时沉默寡言的小H突然举手:“我爸爸设计的密封圈是不是就像超人披风?”全场爆发的笑声里,那个平时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并不自信的男孩眼中有星光闪烁。三个月后的月考,他的物理成绩跃升了28分。
种下会发光的“北斗”
毕业典礼那天,张瑞的教案本里夹着孩子们写的“未来规划”:12份航天工程师志愿书,8份教师职业宣言,3份心理咨询师理想。小W同学在作文里写道:“我要设计能监测航天员心理状态的智能系统,让宇宙中的爸爸妈妈不再孤单。”这些曾被成长痛困扰的少年,正在把父母的星辰大海装进行囊。
教师节的清晨,张瑞收到件特殊快递——来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金属盒,里面是一支钢笔,附言写着:“您教会我们的孩子绘制人生轨道,请用这支笔继续书写更多奇迹。”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千里之外发射塔架的轰鸣。
教育从来不是单程火箭的孤勇远征,而是天地联通的温暖共振。当张老师在教案本上勾画下节课的星空主题班会时,她桌上的地球仪正被晨光照亮,那些被爱意浸润的成长轨迹,终将在浩瀚宇宙中交织成璀璨的星图。这或许就是最动人的中国故事:在仰望星空的征程里,永远有人为地上的追星人点亮归航的灯塔。
以心育心,唤醒成长的力量
王艾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高三3班班主任、历史教师。曾荣获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优秀“四有”教师等荣誉。
王老师在班级工作中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化为系统的育人行动,其典型特点:以优势视角替代问题视角,注重潜能开发;通过活动设计、赏识教育、家校协同等,培养学生积极品格与心理韧性;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成长”,集体与个体均实现正向发展。王艾霞的育人实践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在校园里,王艾霞老师带的班级总有一种特别的“气场”:运动会上,学生们分工协作,包揽竞技与精神文明双奖项;主题班会上,一本英语笔记、一把长笛成为传递成长故事的“文物”;就连曾经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在她的课堂上逐渐绽放笑容……这一切的背后,是她十年如一日践行的积极心理学育人理念——“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一场运动会背后的育人智慧
高一秋季运动会筹备时,学生们跃跃欲试却不知如何发力。王老师没有直接分配任务,而是设计了一节“夸夸我的同学”主题班会。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发现闪光点:爆发力强的跑短跑,擅长绘画的做宣传,心思细腻的管后勤……“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我要做的只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轨道。”她这样总结。最终,班级以创意入场式和13枚金牌的佳绩惊艳全校,而比奖牌更珍贵的是,学生们第一次感受到“被看见”的力量。
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
“培养孩子不仅仅是修正错误,更要激发他们最好的部分。”这是王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将积极心理学融入班级管理:
对个体,她擅长“重新定义”特质。学生小M被家长贴上“多愁善感”的标签,她却解读为“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并鼓励学生参与文学讨论,最终让这个“隐形人”成为课堂上的活跃分子。
对集体,她设计“成长文物展”等活动,让学生分享奋斗故事。当小Q同学展示那本写满批注的英语笔记时,全班掌声雷动,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让挫折变成勋章。
唤醒成长的力量
王老师的教育风格带着鲜明的“唤醒式”烙印。一句表扬也有“小心机”。学生解题思路新颖,她会当众赞叹:“这一静一动的思考,真是相得益彰!”具体而真诚的肯定,让学生从“被认可”走向“自我驱动”。
家校沟通“四两拨千斤”。面对焦虑的家长,她不谈问题,而是分析“心思重的孩子做事更稳妥”,并教家长用“倾听——肯定——建议”三步法,扭转亲子关系,唤醒家长的力量。
“学生毕业后,最让我骄傲的不是成绩,而是他们身上那股相信自己、不轻易放弃的劲儿。”王老师笑着说。在她的班级里,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传递——学生从“被唤醒”到学会“唤醒他人”,从“一棵树”成长为“一片森林”。正如毕业班学生留言册上写的那句:“您让我们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而您愿意做那个点燃火焰的人。”
活动育人,培育有爱少年
蔡霞,北京中法实验学校班主任、历史教师,荣获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多次荣获海淀区先进班集体。她承担的班会课及少先队活动课多次荣获北京市一、三等奖。在海淀区红领巾读书活动中指导学生荣获一、二、三等奖,本人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蔡霞始终认为: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幸福、感知幸福、学会创造幸福,是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她将带班育人目标确定为“建幸福集体,育有爱之人”,期望学生能在温暖的班集体中收获幸福,学会关爱他人,建立自信,悦纳自我,为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在幸福班集体的构建中,蔡霞始终坚信活动育人的力量,致力于通过各类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爱的能力,让他们既懂得珍视自己,又能关爱他人。
以美为径
塑爱己爱人之心
“皮格马利翁”效应揭示了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人的行为,增强人的自我价值感,使人变得自信、自尊。因此,蔡霞在班级中开展了以美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幸福感和成就感。
1.美人之美
开学初,蔡霞举行成长仪式汇报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特长。大家互相点评,发现同学的优点,给予鼓励和赞美。在日常生活中,蔡霞设计“班级优点墙”,引导同学们时刻保持“发现美的眼睛”,随时将看到的他人闪光点写在便利贴上,贴于墙上,并向他们学习。这些方式营造了积极向上、互相学习、乐于奉献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赞美和肯定中不断进步,实现自我成长。
2.各美其美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蔡霞善于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在班级中,她开展“班级十大之星”评选活动,并组织了“我为自己代言,释放正能量”活动,让同学们勇敢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树立自信。同时,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比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以情为基
筑师生暖心之谊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们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常与学生们的交往中,蔡霞注重在特别的日子给学生制造惊喜,如在新年的时候给学生发“红包”,里面写下老师对他们的祝福语;在中考前给同学们的本子上写下鼓励的话语等。
她还引导学生用行动表达对老师的关爱,例如教师节期间,同学们手工制作节日卡片、折纸花等送给老师们,以示对老师的祝福与感恩之情;12月被同学们定为“感恩教师月”,他们为每一位老师送上惊喜,在黑板上手绘对老师的祝福,并精心制作感谢老师的视频,在年级中引领了尊师重道的活动风潮。元旦联欢期间,他们会为每位老师手写邀请函,并送上一袋小礼物,表达对老师的新年祝福。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双向奔赴的爱让师生们都感受到了幸福。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爱中成长,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在幸福班集体的滋养下,成为心中有爱的新时代少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老师们用日复一日的用心、爱心、耐心,成就学生们的成长,爱可抵岁月漫长,相信她们将继续绽放教育之光,下期,还有更多不一样的育人故事等你来揭晓,我们下期见~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