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教育是什么?是让童心在风波里慢慢舒展,长出交往的智慧,本期我们再走进四位教师的育人故事,看看他们是怎么用巧妙的方法化“教育风波”为“幼儿成长”。
国歌声中的爱国情怀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 张怡
班里有一位特别的小朋友“和和”,天生就带着一股活泼可爱的劲儿,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人心。当升入中班,弟弟妹妹们开始参与升旗仪式时,和和也被这庄重的场景深深吸引。他目睹着大班的哥哥姐姐们整齐地排列在国旗下,当国歌奏响,全场肃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幕幕都铭刻在了他的心中。
自那以后,每当国歌在耳边响起,和和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一次追逐游戏中,和和与朋友们被追赶进了隧道里,就在这僵持的时刻,隧道里突然传出了和和熟悉的歌声——他唱起了国歌。他一边唱着国歌,一边大声地喊着:“冲呀!”随着歌声的鼓舞,和和与朋友们勇敢地冲出了隧道。
事后,我与和和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告诉我:“张老师,你知道吗?当时我被哥哥姐姐追得害怕极了。但当我唱起国歌时,我突然觉得不害怕了,全身都充满了力量。于是,我和小桃子他们一下就跑回了咱们的阵地。大班的哥哥姐姐根本没有追到我们!”从这次经历中,我感受到了幼儿对国歌的特殊情感,作为中国人即使是学龄前的儿童,对国歌的背景和内容也不一定有全面的了解,但融入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那股红色基因和听到国歌时最朴素的情感是一致的。于是我决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全班孩子们的爱国情感。
我带着和和以及全班小朋友们一同探索国歌背后的深厚意义,向他们详细地讲述国歌的历史和创作背景,引导他们理解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为了更直观地让孩子们感受这份坚韧与力量,我带着他们参观了幼儿院的院史馆,并利用餐前时间讲述与六一幼儿院相关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过去的不易和现在的幸福。在红色故事的熏陶下,和和逐渐领悟了国歌的重要性,“老师,我们现在真幸福,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换来的,我特别自豪我是中国人!我太爱我们的祖国啦!”
和和不仅在幼儿园里积极传唱国歌,还把这种爱国热情带回了家。他与家人分享国歌的故事,与家人一起唱国歌。在和和的影响下,他的家人也开始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变化。甚至有一次,他的妈妈告诉我,原本每天晚上都要看动画片的和和,现在居然主动要求与姥姥一起看新闻联播。
我佩服幼儿们的感受力,他们虽小,却能真实地感受到国歌的力量,还能在自己害怕的时候用唱国歌的方式来鼓舞自己。爱国主义教育就在幼儿的身边,“启智润心”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及时回应,适时种下爱国的种子,扣好第一粒扣子。
“投诉”风波带来的成长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 赵洋
在教育的广袤天地里,我们既是播种者,也是耕耘者,时刻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探寻着育人之道。然而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对天马行空的孩子们,也时常遇到意想不到的挑战和考验。不久前,孩子们的游戏中发生了一次“投诉”风波,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教育之路的曲折与微妙。正是这场投诉风波,使我更加坚定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信念。
今天的自主游戏开始了,几位小朋友像往常一样,玩起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小c和小w、小r扮演小猫,小y则扮演宠物店的主人,为“小猫们”提供吃和游戏的地方,还为“小猫们”搭建宠物之家。过了一会,小c感觉有些饿了,于是向小y提出了要求:“喵喵,我都饿了。”小y还忙着建造说:“你们等一会。”又匆忙地拿玩具去了。几个小朋友等了一会儿,都觉得饿了,继续追问小y,但小y忙着搭建,几次的拒绝让大家的不满情绪不断升级,她们商量着说:“这个宠物店老板一直都不给吃的,我们要投诉他。”于是用手指着小y,大声地叫嚷着:“投诉!投诉!”这个举动又引来了其他几位小朋友的效仿,他们都指着小y大声叫嚷。小t听到了捂着耳朵说:“你们为什么这么说啊,也太吵了。”但却引来了咄咄逼人的质问。最终,这场“投诉风波”在闹哄哄中结束,小朋友们各自散去,但小y和小t的失落情绪却持续了一整个游戏时间。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心中五味杂陈。我理解女孩子们扮演小猫沉浸在游戏中的乐趣,她们把投诉事件当作游戏的一个情节,这样的情节起落让他们的游戏更有趣。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小y和小t的失落和无助,他们的心情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理解。孩子们的表征记录也印证了我想法。几位“小猫”表示很愉快,他们沉浸在情节丰富的扮演游戏中。参与投诉的小朋友表达很有意思,听到有人投诉,他们就一起加入了投诉的队伍,但是也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小y和小t表达了自己很伤心。小y说:“我一直在给‘小猫们’搭家,他们想要吃的我就想让他们等一会,结果大家都对我说投诉,还指着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很伤心。”小t在自己的表征中画了很多哭脸,说:“我觉得太吵了,我想让他们小点声,小点声跟小y说话,但是他们一直喊,还都不听我的。我觉得很伤心。”
小朋友们在游戏中无心的举动伤害到了他人,但作为无心伤害的小朋友,他们是否能感同身受,接纳他人的提议呢?我担心小y的分享会把矛头直接指向几位女孩子,会让他们觉得很受伤。所以我选择与小朋友共同观看游戏视频,听听小朋友们的感受。
观看视频后,没想到小c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有点吵。”我问:“如果你是视频中的小y,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小朋友们纷纷说,觉得不舒服,不开心,有点难过。我继续追问原因,他们说手指指人的动作令人不舒服,对立的站位好像要打架了。我回应说:“这些动作都传达了愤怒生气的情绪,也许小朋友们在游戏的时候没有伤害别人的意思,但是有些动作和语言也会让人感觉很受伤。”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特地留意了参与事件的孩子们的表达方式。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并没有展现出我所预想的抵触或对立情绪。或许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平等讨论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和接纳,他们反而成为了活动中最积极发言和表达的小朋友们。之后,我们又深入探讨了哪些行为能够带给人舒适感。孩子们的想法真是让我大吃一惊,他们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建议。比如,在向朋友提出建议时,可以站在对方身边而非采取对立的姿态;用手掌向上的“请”的姿势来替代直接用手指指向他人。这不仅让我看到了孩子们与人沟通的智慧,更让我感受到他们接纳自己、积极调整的态度。
在活动的最后,我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围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这个过程不仅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也让我深受启发,与他们一同成长。孩子们对于自己行为的接纳与调整也感动着我,也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活动中我应该更注重言行举止,确保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加适宜。我意识到了尊重和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讨论中,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更加愿意敞开心扉,与我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
情绪的背后……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 邹颖
小米升入大班以来,总会因为一些“小事”爆发情绪。比如:“为什么别人的笔袋上有图案,我的笔袋没有?”“为什么我摔倒了,小朋友没有扶我?”“他又碰到我了……”这些在其他人眼里可能算不得什么的事情,在小米这里都可能引发惊涛骇浪的情绪。
这天,大家正排练运动会的入场式,在队列中的小米忽然大哭起来。并喊道:“小杰碰到我了!”于是我带着小米和小杰到一旁询问情况。原来是小杰走路和小米不一致,小米说:“都一样了,我们队伍才能走得整齐呀!”小米的情绪爆发不是矫情、娇气,而是她心里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在步伐一致的美好愿望没有达成的时候产生的情绪反应。于是我带着他们俩一起练,但小杰仍然无法跟上我们的节奏,小米说:“那我们慢一点,跟他一样。”“这个主意太棒了!”我赞叹道。于是我们放慢步伐和节奏,与小杰保持一致,三个人果然步伐整齐了。完成后,两个孩子都开心地跳起来。
当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节奏时,可以调整自己的节奏与他人保持一致,达成愿望。这也让我看到了小米的智慧。
这天小米给我讲了一个昨天在家看的视频故事,“一个小女孩走进一个房间,那个房间里有一杯奶茶,那杯奶茶是她的,可是他的爸爸全都喝了,她心里非常非常伤心,但是她脸上是笑。”“你觉得这个小女孩怎么样?”我问道。“我觉得她特别棒,很了不起、很坚持!”
从小米的表述中,我看到她的一个认知偏差:心里伤心了,脸上也要表现出开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而这样的认知会让她有意识压抑不良情绪,反而在某些时候失控而爆发。
于是我说:“如果我是那个小女孩,我会告诉爸爸,奶茶没有了我很伤心。爸爸就不会喝光我的奶茶了。”小米说:“跟爸爸发脾气多不好呀。”我说:“有伤心生气的情绪很正常,我们可以表达情绪,而不是发泄情绪。你知道表达情绪和发泄情绪有什么不同吗?”小米想了想说:“表达情绪就是说‘我生气了’,发泄情绪就是‘哼’”。我说:“是呀!所以再遇到不开心的事可以表达出来,大家就理解了。”
通过这次对话,我了解到小米认为有不良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此在情绪来临时会与之对抗,反而加剧了情绪的波动。于是,我与小米妈妈进行了沟通,让妈妈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和心理状态,转变家长对孩子负向情绪的指责与评判,当她有情绪波动时,协助她先接纳自己的情绪,学习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绪。
这天,区域游戏结束时,小米在图书区大哭起来。经过我们的耐心询问,小米说:“我在沙箱上画了画,我想让万老师来看看,灯关上了就不好看了。”原来是这样,“但是你要把你的想法告诉小朋友,这样她们就能理解了。”我说道。在这次对话中,我感受到了小米对老师的爱,同时,也发现她很多时候的情绪爆发是不能与同伴很好地沟通。当别人做了她不喜欢的事,她第一反应是陷入了不良情绪,因而阻碍了她与同伴的正常沟通。
就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不断深入了解小米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给予及时的引导。小米的情绪从最初的一天爆发多次,到现在几天一次。我们看到了她逐渐学习与不良情绪相处,建立与同伴良性沟通方式的过程。当班级中有其他小朋友情绪不好时,她还会拿纸巾给同伴,抱抱对方给予安慰。
在孩子情绪的背后,隐藏着他们独有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感受和理解。作为教师,需要从孩子坏情绪的表面现象看到他们背后真正的情感需求,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安定、从容、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品质。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一个幸福的童年能疗愈一生,一个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疗愈。”这句话中的“幸福”不仅是经历快乐的事件,而且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能否拥有平和、安定的内心世界。如此,才能升起力量去面对人生中的困难、挫折与挑战。
小院儿风波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玉泉山院区 闫金萃
户外自主游戏时,企鹅和凯凯一起用户外箱和板子搭建一个房子滑梯后,又有了一个新的游戏内容:他们拿来几块折叠海绵垫,围立在箱子开口旁边,围出了一个长条形的小空间,两个人站在里边活动刚好合适。企鹅说:“这是我们的小院子,我们在屋子里边玩,到院子里喝茶休息!”
田田看到他们进到了“屋子”里,带着冉冉一起跑到了他们的小院儿前,学着企鹅的样子,打开门,往里走去。企鹅见到有人来了,边喊边从屋子里冲了出来,不让他们进去。田田说:“我们就是想进来看看。”企鹅说:“不行!不能再进人了!”田田看到企鹅的样子,拉起冉冉的手说,“那我们不和你玩了。”说完,她们离开小院儿去其他地方玩了。
游戏结束后的绘画表征环节,田田拿着画对我说:“今天我和冉冉一起走了高空平衡,我很棒,能站着走过平衡!我也有件不开心的事情,企鹅搭了个小院子,我想进去看看,可企鹅不让,把我赶了出来,我很伤心,进去玩玩都不行!”原来看似早已结束的小院儿风波,依旧在田田心里起着波澜。我应该帮助田田打开这一心结,帮助孩子们用正确积极的方法面对同伴间出现的问题,这也正是培养他们社会交往的良好时机。
我拿着田田的表征倾听记录读给企鹅听,告诉他田田因为你没有让她进院子里一直很伤心。我询问企鹅为什么不让田田进院子里玩,企鹅说:“我的院子很小,进不了那么多人;院子的墙也特别容易倒,人一多,肯定就会碰到倒了!”“田田知道这些吗?”我问。“她不知道。”那你看到她要进院子时,应该怎么做?“我应该告诉她这些。”“现在田田还为你不让她进院子的事情伤心呢,你该怎么办呀?”“我去告诉她我的想法,去安慰她…… ”
在活动分享环节,企鹅告诉了大家不愿意让小朋友们进入他的小院子的原因,大家一起想出了防止人多拥挤的方法,可以一个人一个人地进;还提出了可以扩建院子,容纳更多的小朋友;又讨论出用不同方法和材料搭建更坚固的院墙的方法。
在第二天的游戏中,许多小朋友参与到了扩建院子、搭建院墙的游戏中,最终围出了一个大院子。企鹅对大家说:“欢迎大家来我的院子里来玩!”说完,就拉着冉冉的手,走进了院子。随后,小朋友们轮流在院子里进行游戏,欢笑声充满着整个场地。
这次的小院儿风波使我想到,在幼儿的活动中,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儿,看似解决完的问题,仍会给幼儿的心理造成某些影响。作为老师,我们要细致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幼儿的真实所想,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各种事情。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中,会出现由于不善交往、表达不当等情况给同伴带来伤害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帮助他们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技能,从而真正健康快乐地全面发展。
注:每篇学生的名字均为化名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