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当科学“种子”遇见数智“土壤”,海淀教育多维度谱写育人新图景~

时间:2025-10-20 21:33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为深入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要求,10月17日,“落实教育大会精神 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会暨人大附中数智时代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实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海淀区各中小学(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人大附中联合学校的干部教师代表,以及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区属幼儿园的领导干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同探讨科学教育贯通与数智赋能融合创新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会议由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主持。

相关背景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担任指导单位,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承办单位包括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得到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及机构的支持。

会议打破传统会议形式,将成果展示环节打造为“流动的科学教育实验室”。人大附中校园内设置了多个展区,同时邀请了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参展。展示内容包括人大附中30年的科创育人案例、人大附中联合学校和海淀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实践成果,以及来自中国知识产权报社、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北航、北理工等单位的定制化科普资源包,覆盖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前沿领域。

互动体验区成为全场的亮点。参会者在排球场上亲手制作航天模型,观摩液氮实验秀,参与机器人足球赛、机器人比武等活动,切身体验科学的魅力,达到“观展即学习、体验即育人”的创新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王浚哲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人工智能,特别是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之前,我对AI的理解很抽象,觉得它很遥远。但亲身体验后,我发现AI是非常强大的工具,已深深融入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它帮助我们更智能、高效地解决问题,减少重复性工作,让我们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新与思考中。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学生 丁嘉禾

我参与了一个农村自动化项目,目标是通过AI简化韭黄种植中的繁琐工作。比如,在农民手动遮光布方面,我们用机械臂和电机实现自动化,提高效率,减少人工干预。项目涵盖育苗到运输各个阶段,尤其在生长和收割区,帮助农民减轻劳动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主会场的研讨环节围绕“科学教育全学段贯通”展开,呈现了多维度的创新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宓奇提出“大中衔接”育人路径,通过高校资源开发进阶式科学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幼儿园园长郑宇红分别从小学科学素养启蒙与幼儿数智化科学感知的角度,提出了幼、小、中学段衔接的具体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钟真(主持工作)做了题为《科学和人文素养并重,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发言,他强调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学段叠加”,而是“育人基因”的贯通与传承,力求通过构建“目标一致、内容衔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生态体系,为基础教育阶段注入“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双重底色,形成“全链条”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会上,人大附中举行少创委顾问聘任仪式,为科学教育注入高端智力资源。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向青少年深切寄语,鼓励青少年勇攀科学高峰。

会议发布了《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联合倡议》以及《首届海淀区中小学智能未来邀请赛方案》。这些举措聚焦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借助赛事平台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展示的舞台,进一步完善科学教育的支撑体系,涵盖理念引领、体系保障、实践落地和评价优化等关键环节。

主会场活动后,三大特色环节同步推进,实现了“共性研讨+个性实践”的深度结合。

科普讲座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潘永信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探索火星》的精彩讲座。潘院士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火星的环境特征、探测历史与未来展望,不仅点燃了同学们对宇宙的好奇心,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未知的科学种子。

海淀区科学与工程教育交流会上,6位来自高校、中小学、幼儿园的代表分享实操案例。

课堂观察环节更聚焦不同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12节跨学科科学课同步开展,从高一化学“从亚硝酸钠看食品添加剂”,到初二物理“设计自行车测速仪”,再到初一“科学+劳动”跨学科课“AI助力平衡结构设计”,覆盖多学科、多学段,参会代表通过“听课+评课”深度参与教学研讨,破解科学课堂“如何融合前沿技术”“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等实际问题。

本次会议依托“指导单位+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支持单位”四维架构,整合了来自各方的资源,形成了育人合力。北京市教委、中国人民大学等指导单位提供政策与智力支持,海淀区教委统筹区域优质资源,人大附中深度挖掘和分享实践经验,清华大学、北航、北理工、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东方艺云科技等支持单位则提供技术、平台与课程资源,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高校支撑”的科学教育协同生态。

未来,海淀区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科学教育改革,推动更多高校科研资源、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基础教育育人资源,培育科学教育优质课程与典型成果,建设蕴含海淀特色的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引领时代发展的创新少年。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