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近日,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举办了主题为“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的秋季会讲活动。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在讲话中指出:海淀教育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教育中焕发光彩,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探寻,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未来教育是承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教育并快速迭代,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海淀教育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教育中焕发光彩,这不仅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探寻,更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积淀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在教育领域,面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能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在全球化浪潮中,牢牢坚守民族身份,不迷失方向;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为人处世的准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长为有品德、有担当的社会栋梁;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创新智慧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为现代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助力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
过去的十年,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在此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创建“五位一体”的教师培训课程(读经、学术、会讲、研修、游学课程),以及四个维度(知、情、意、行)的“双育”育人体系等,让海淀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真正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展望未来,我们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尤其要结合海淀区的区情优势,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发挥敬德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的作用,帮助学校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系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凸显不同学校个性化的教学特点。打造“海淀区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室”,维护好学校师生开展文化修习的多维空间;继续研发并开设《论语》研读、传统诗词鉴赏、非遗技艺体验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创新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学生“走进”故宫、“走进”三山五园;运用在线教育平台,整合优质传统文化资源,打破学校和区域界限,让优质传统文化课程惠及更多学生。鼓励学校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AI设计课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科技教育的跨界融合。
另外,师资队伍建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继续做好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培训工作,利用好敬德书院学术委员会和院务扩大会制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培训课程,逐步提升全区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同时,要依托海淀区丰富的文化场域和科研资源,开展“文化工作坊”“雅集诗会”等活动,让教师走出课堂,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还将聆听海淀教科院未来学校教育集团成员校分享的探索路径和鲜活案例。这种“院校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本身就是海淀区面向未来教育展开的主动探索和生动实践。在海淀教科院吴颖惠院长及集团内各位校长的带领下,克服资源匮乏等诸多困难,把学校办好,让学生学得有声有色,令人敬佩,值得学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推进学校建设,让学校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血脉,海淀教育才能生生不息、人才辈出,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未来教育是承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未来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能让悠久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更能为国家培养出兼具文化根基和时代精神的栋梁之才。海淀教育将以敢为人先的勇气、求真务实的态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未来已来,让我们以教育为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墨,在未来教育的画卷上,绘就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