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小学】读写结合中的思维关联——中关村三小语文课程探索

时间:2017-05-22 00:00 中关村第三小学
【字体: 打印本页
北京市小学语文课程研讨活动暨北京市第十一届读写结合研讨会
  2017年5月10日,北京市小学语文课程研讨活动暨第十一届读写结合研讨会胜利召开。本次活动以“读写结合中的思维关联”为主题,呈现了六节现场课、两场毕业论文答辩、两场“飞花令”、三个主题发言,还有一场备受瞩目的专家论坛。在这一场语文课程研讨的“盛宴”中,十八个区县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代表们多角度互动,在思维的碰撞中感受语文教育的魅力。
  研讨会现场
Step 1 六节常态课聚焦了什么
  李虹霞老师的《画风》,充分利用教材,关注低年级学生在“句与句之间如何建立联系”方面发展思维能力。她的课堂还充分利用音乐、形体、富有韵味的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发展想象能力。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中,王晓梅老师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展开想象和联想,利用比喻、排比等表达方法把内容写生动,使学生在写法迁移中介绍信息时代的网络新功能
  杨新颖老师带领三年级学生对《神话故事一组》进行探究,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体会神话故事之“神”,再通过探寻文章各个部份的关联理出整个故事的线索,进而创造性地编写“刑天舞干戚”片段,激发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
  年轻的朱一文老师执教《寓言两则》,在学生读懂内容之后,更着力于引导学生体会两则寓言情节丰富、对话鲜活对于凸显寓意的作用。进而激励学生展开想象,改写寓言。大胆尝试是为了促进学生与作者、教材编者之间的对话。
  创意无限的张文龙老师以教材为例,通过编写《将相和》剧本,掌握将叙述性语言改编成恰当的台词的方法,使学生在剧本编写过程中,懂合作,善交流。这节课不仅仅实现了教内容向教方法的转变,更难得的是将教材与实际运用高效整合起来,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经验丰富的刘春祺老师带领学生在深入研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紧抓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性格,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演绎人物,在情境中将“凤辣子”和林黛玉初次见面这个片段展现给现场的每一个人。
  专家视角
  张立军主任:十一届读写结合研讨会,打造了过硬的品牌,本届读写结合大会,让我们走进了更深的思维层面,触摸到了思维的大开大合。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抓语言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深入到思维层面探究语言形式可能更有益于帮助学生把握本质。今天的观摩课主题,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从故事内容走向主旨,从语言形式走向内在思维,给我们很多启示。与此同时,几节课例引发我们开始深入思考怎么更好地使用教材,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怎样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等等。
  王云峰教授:今天关注的是读写结合的本质问题,通过阅读的过程、理解的过程、语言运用的过程去促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几节课告诉我们,学生学语言的最佳状态是在他用语言的过程中去学语言,用语言来思考,用语言来做事,语言与思维共进。所以,设计好任务来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实现文化理解,完成审美体验是我们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Step 2 中关村三小语文实践做了什么
  魔法书院的秘密
推动学习“出书”的发动机李君老师
  这是2016年5月,孩子们在创作完11本小说之后召开的新书发布会现场。《京华时报》、《北京晚报》、BTV新闻频道等多家媒体也相继做了报道。现在班里更有了孩子们自己的公众号“神奇魔法书院”,吸引着更多的“小作家”们彼此分享交流。截止到目前,孩子们累计完成35部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有玄幻类、悬疑类、军事类等文体。这些文字不但创意丰富、灵感绝佳,而且语言饱满,主题多样,许多读过小说的人都称他们班简直就是一个魔法书院。
  李君老师从小说创作的原因、小说创作的困境、小说创作的分享三个方面讲述了她们班与小说创作的不解之缘。在她们班的语文生活中:博士后导师和预警机专家会进班授课,孩子们会组成光音乐团,班里还会举办美食分享会。
  跨班跨龄的课本剧
不断学习创新的“海归”翟淑君老师
  三位四、五、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带领三个不同的年级的孩子进行一场跨班跨龄的剧本表演。由于学生的年级不同,所以教学目标也不相同,这让课程既有横向的发展又有纵向的延伸。而课程的设置有分有合,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多学科的巧妙融合,在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学科的素养的同时,达成了有品质的高效语文课程,让学生爱上语文。       
  过不一样的语文生活
项目学习的排头兵刘笑嫣老师(左)高霁岑(右)老师
  六年级组的刘笑嫣和高霁岑两位老师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和孩子们过着不一样的语文生活。她们整合语文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的角色,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学习新知识获取新技能。巧妙的是,每个项目学习都是以读写活动为核心开展的,兼顾了课文的单元主题和语言生长点,项目任务又是富有挑战性的,是孩子们感兴趣的。

  在“绘本创作”项目中,老师会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大量的阅读,其中还包含了非常专业性的剧本资料。随后,学生开展“人·动物·情”为主题的剧本创作和改编。绘本的新书发布会吸引了不同年级的学生前来参与阅读分享,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进一步被点燃。
  在“鲁迅博物馆”这个项目学习当中,孩子们不仅仅广泛阅读了与鲁迅相关的书籍、文献,而且在图书馆开展了以“我心中的鲁迅”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在这样的一系列高品质的阅读当中,孩子们对鲁迅这个人物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为他们在教室外空间搭建鲁迅博物馆,并担当讲解员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小提示  
  当然,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只是三小语文实践中的部分内容,我们还有更多实践和尝试,愿与大家分享交流。
Step 3 与专家聊了什么
  此次读写结合研讨会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王云峰教授,基教研中心小语室张立军主任、李英杰和闫勇。老师和专家们都聊了些什么呢?
  与会老师们抓住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说出自己实践中的困惑和真实的问题,与各位专家老师交流。李君老师班里的孩子们,在团队创作中因为对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等意见不一致经常不可开交,这极大地困扰了他们。作为老师该如何去引导呢?翟淑君老师发现低中高各个年级的孩子都很喜欢剧本,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剧本课程该如何有区别地设置呢?高霁岑老师和刘笑嫣老师希望专家对我们的语文项目学习提出宝贵建议。
  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妙语连珠,解答了老师们的困惑又给出了更高层次的指导和引领。
专家论坛
  张立军主任:
  跳出课堂看语文。我们需要课堂之外的真实的学习。
  跳出教材看语文。教材只是例子,如果学生的视野只是停留在例子上,就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三小的语文项目学习,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素材,又跳出了教材进行有效拓展,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单一的学科,放大我们的视野。剧本创作也好,绘本、小说创作也好,搭建小型博物馆也好,都不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含形体、美术、音乐等等学科的融通。
  跳出模式化的教学,形成一种多方式融合的学习状态。三小的语文教学打破了原有的一种固定学习模式,与孩子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了,孩子们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反倒被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所吸引。
  王云峰教授:
  我们让孩子去写编剧本,改剧本,目的是什么呢?我想不是要把孩子变成一个剧作家,一个小说家,而是以写剧本这种方式,让孩子利用语言,更进一步的扩展他对生活的认知,利用他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去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帮助他成长。
  语文也是我们育人的途径,借助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使他在语文学习中成长。语文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成人最重要的基础,因为他是学习的工具,是思想的工具,是彼此交换信息分享情感的工具。以人为核心去思考课程,为我们的孩子创造适合他的语文生活,在运用语言中提升素养,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基本价值追求。三小的语文老师们方向是对的,研究是扎实的。
  闫勇老师:        
  刚才老师们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叫不一样的语文。今天呈现的不一样的语文就是活动性的,综合性的,实践性的,在学习过程当中去获得能力。这样的学习很难说他运用了哪一种语文能力,他是综合性的放在一起的,他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他在解决问题当中也把那么多的能力得到了一种综合性的应用,他也获得了更高层级的能力,我们说那就叫素养。
  在讨论的时候,甚至打起来了,剧本出不来了,经历这个过程难道不是受教育的过程吗?他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么复杂呢,你说我怎么就跟他沟通不了?我的这个创作,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他就不同意,这不也是受教育的一种过程吗?不要把结果当作特别特别重要,因为这种直接经验的获得,就是经历,只有经历才有经验,只有这样的丰富经验,才能提升学生们的素养。
  李英杰老师:         
  我们关注的不再是孩子是不是读了,或者是不是写了,而是去关注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触摸到文本中蕴含的那个思维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有没有把他自己认识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
  我们已经从读写结合这样一种教学的方式,转变成了我们语文和思维的一种整合,是通过读写达成了在触摸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发展的这样一个升华。
  老师们的很多课程开发都是以孩子的读写活动为核心的,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为主线的。老师在学生需要的地方给孩子提供资源、方法等方面的支持,这种师生共同学习的状态,是我们重新构建的语文学习生态环境。这得益于我们准确把握住了学科支点、教学支点、学生学习方式支点,以及儿童观念的转变。
Step 4 读写结合将走向哪里
  研讨告一段落,但是读写结合的脚步依然在前进。读写结合不能一个猛子扎进去,还要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立足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将语文学习与真实的生活对接,将儿童语言生长与思维发展相关联,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温暖的陪伴始于美好的遇见,三小教师务实、扎实、朴实的工作作风和不懈追求,是我们稳步前行的保障,各路专家、同行者的陪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助力,近六千三小学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大赞李喜源老师、陈红梅老师、李华老师和孩子们极具个性的主持风格
欣赏孩子们飞花令、毕业论文答辩等言语活动中的表现
  小贴士
  我们希望每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可以是孩子们言语实践的平台。于是,我们邀请孩子与我们一起主持研讨会,邀请他们带领我们行飞花令,分享他们的毕业项目成果。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