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探索高质量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方法策略,海淀区教科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举办“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教师研修工作坊。此次工作坊聚焦海淀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困惑与疑问,分别就PBL实施策略、评价方案等4方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活动。近百位海淀区干部教师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学习。
项目化学习需要构建知识与生活的桥梁,唤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高质量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应使学生认识到项目活动的意义与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动机与兴趣。为帮助教师构建科学有效的项目实施框架,“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学习”教师研修工作坊第三讲在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顺利举行,北师大项目学习课题组首席专家罗颖担任主讲。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小学教师高博和宋欢以《“碳”寻绿色生活》为主题,从实施背景、过程推进和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项目化学习案例分享。
罗颖对两位老师的项目设计表示充分肯定,希望两位老师在实施项目时,不断规范探究过程、完善资源管理、激发团队合作,创造能够支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的课堂环境,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罗颖从项目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流程和项目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授课。她强调,项目化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服务学生多元化发展。在制定项目计划时,教师应聚焦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将课标要求的知识内容转变为做事情、做项目的学习内容,构建“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项目实施流程在完整科学的基础上,需着重加强文化构建,包括团结协作、彼此信任、积极反馈的课堂文化等。为保证项目有效实施,教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制定项目公约,赋予学生发言权,提升学习自主性。同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布置好学习空间,共同推进项目任务,及时生成和展示项目成果,让课堂变得更加民主。
在工作坊研讨交流环节,参训教师分别就各自的项目式教学实施框架和推进计划进行研讨,同时将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与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各位教师纷纷表示,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会主动从“问题选择、计划拟定”阶段就给予学生“设计者”的身份,更有效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质量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通过问题驱动、情境体验、协作互动等方式充分参与,使其对项目研究充满兴趣和自信,在主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项目式学习关注学生知识习得的实践性与情境性,学生能够基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及时辨别和采用单一或多种学科知识,真切感受到知识与真实生活相链接的魅力。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