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劳动课程设置 “传统工艺制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 等任务群,致力于培育学生劳动素养与创新意识。5月22日,海淀区航天图强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启特色实践:在传统技艺中感受匠人精神,于新技术探索里感受新时代职业的迭代。课程以沉浸式体验、深度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知识、提升职业能力!
匠心非遗之旅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非遗皮影工坊中,非遗传承人亲自示范皮影制作,从选材到上色,再到拼接,同学们分组后循序渐进进入到实践环节,为皮影“上妆”,拼接操纵杆,使其灵动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皮影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还在指尖的灵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更在协作互动中培养了团队精神。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同学们仿佛触摸到了千年非遗技艺的温度与生命力。
扎染工坊中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开启了色彩斑斓的扎染艺术之旅,在仔细聆听老师讲解扎染的历史与技巧后,同学们都满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每人手执一块洁白的手帕,按照老师的示范,小心翼翼地折叠、扭转、打结,然后把扎好的手帕浸入染缸中,接下来染料会在手帕上开出什么样子的“花”就要看时间的魔法了。这些指尖的创造不仅传承工艺,更是同学们对于艺术劳动的真诚致敬。
随后同学们进入“珐琅课堂”, 当曾经遥不可及的 “燕京八绝”成为课堂中的实践对象,大家都难掩兴奋与好奇。在非遗匠人的讲解下,珐琅制作的历史、工艺和技巧等奥秘被一一揭开。同学们用镊子掐丝勾勒图案,毛笔点釉填充,经过高温烧制出独一无二的珐琅杯垫。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传统工艺的精妙与同学们的巧思,闪耀着古今交融的独特光芒 。
古法布艺研习让热爱手工创作的同学们兴奋不已!课堂上老师介绍传统布艺的历史、风格和技法,同学们选择布料和图案,学习平针、回针等针法缝制,制作出香囊、布艺玩偶等实用手工制品。这既是一种日常生活劳动的趣味延伸,更是发挥创造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的生动实践。
科技探索盛宴
现代科技的奇妙体验
智能田园体验使同学们对农业的新发展有了全新直观的认知。老师们现场拆解自动灌溉系统的原理、组成和应用,同学们手持传感器检测土壤湿度,通过平板电脑实时调控灌溉参数。在探究科技农业理念和技术的过程中,培养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领悟科技与农业融合潜力,体会到现代农业中 “智慧大脑” 如何让农田焕发新生。
当真实的法庭场景被搬上课堂时,每一位同学都对法治与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分组扮演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等角色,围绕模拟案件展开激烈辩论与严谨审判。结束后,老师从程序规范、证据逻辑等维度进行专业点评指导。整个过程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法律的威严与公正的意义,更锻炼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烘焙创意工坊让同学们充分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糕点。在学习新劳动技能的同时,了解食品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感受美食制作乐趣。让点心通过同学们的创意与学习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与魅力!
花艺 + 3D 打印机体验让不少同学们为之惊叹与着迷。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变身 “花艺师”,从花材选择、修剪与搭配入门,学习插花艺术的色彩搭配与空间构图原理,在体验花艺师日常的同时,感受劳动创造美的乐趣。在 3D 打印机体验的过程中,同学们则通过设计软件绘制立体模型,导入打印机完成逐层堆叠成型,真实感受科技改变传统手工的颠覆性力量,提升创新设计和科技应用能力,激发科技与手工融合的探索精神。
劳动的形式在时代的发展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通过动手链接知识与实践、在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在体验过程中积累经验与智慧,始终亘古不变!今天的课程让同学们再一次对 “劳动创造价值”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当传统技艺与前沿科技在课堂上交相辉映,同学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正以多元姿态培育着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接班人!
学生感想
五(7)班万子辰
人间万事出艰辛,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通过这次劳动实践活动,首先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的机会,其次要感谢老师父母们的支持。在包汤圆、插秧苗、翻地、捏泥塑,和烹饪糕点,这些活动中体会到,生活中每个地方,都有人为我们而付出,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这些人的辛苦付出!
五(8)班刘瑷慈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缝枕头、烤蛋糕,真是难忘的体验!穿针时线头总是分叉,但慢慢找到了诀窍。塞棉花时,软乎乎的触感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捏。虽然我的枕头边有点歪,但靠上去特别舒服!烤蛋糕更有趣了。打蛋时溅到脸上的蛋液,搅拌时飘来的香甜气味,都让我们笑个不停。打开烤箱的瞬间,金黄的蛋糕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虽然形状不太完美,但尝起来特别美味。这次劳动让我明白,亲手制作的东西最为珍贵。原来针线和面粉也能变魔法,同学们把耐心和快乐都缝进了作品里!
家长感想
五(7)班万子辰家长
很荣幸作为一名普通家长,和大家分享我对孩子劳动实践的感受。
劳动实践从担忧到惊喜转变。看到孩子们第一次插秧苗、3D打印、烹饪糕点等,感觉特别欣慰。劳动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加速器,变得自信,更懂感恩,也理解了付出才有收获。感谢学校及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和栽培。
五(8)班刘瑷慈家长
劳动周里,孩子体验了插秧时泥水没过手心的冰凉,感受了油锅边炸薯条时热浪的炙烤。这些真实的触感正在重塑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当城市孩子习惯了虚拟世界的平滑触屏,粗糙的秧苗、滑溜的泥鳅反而成了最生动的教材。在缝制弯弯曲曲的针脚里,在烤焦的蛋糕边缘,我看到了比满分试卷更珍贵的成长。劳动教会孩子的不是完美,而是在不完美中继续前行的勇气。那些沾着泥点的校服,何尝不是最美丽的勋章?这个时代,我们太容易把成长简化为分数和奖状。而劳动周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的手触摸生活,让他们的心灵在真实中扎根。感谢学校把课堂搬到阳光下,搬到厨房里......,让孩子们在汗水中拆开“成长盲盒”,获得无比珍贵的生命养分。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