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在海淀区翠微小学一堂研究课上,同学们细细讲述了丝绸的发展史。
整堂课以“精益求精大工匠 国粹技艺永传承”为主题,通过分享面塑、剪纸等传统技艺,讲述丝绸、瓷器的发展史,挖掘中国高铁背后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以丰富灵活的授课形式,引导同学们真正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即传承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执着专注,鼓励同学们用匠人的精神和品质,增强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这节研究展示课是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推广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实验研讨活动九个分会场、17节研究课之一。
该活动由北京市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教科院主办,由翠微小学承办,旨在推广翠微小学传统文化与课程一体化实践成果,探讨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及课程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更加充分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来自北京市、部分外省市的教育同仁以及学校家长委员会理事近300人分别观摩了九个分会场的17节研究课。
这些课程包含了基础类、拓展类、探究类三个层级的课程,涵盖了人文社会、自然科学、艺术审美、身心健康四个领域的内容。
在其中,既能体会到“精益求精大工匠,国粹技艺永传承”的工匠精神,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深度融合,还能了解到传统文化在情绪管理、培养学生健康心灵中的运用。同时,语文、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也让与会人员深入了解了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对提升学生知识运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所展现出的气度、智慧和神韵,课程中体现出的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誉。这也充分展现了学校通过构建课程体系,育人目标得以有效充分落实。主论坛上,翠微小学校长许培军就围绕“以课程润泽生命 以文化滋养心灵”的主题,介绍了学校传统文化与课程一体化实践经验。
据许培军介绍,2012年起,翠微小学紧紧抓住参加北京市遨游计划项目、海淀区课程整合与自主拍课实验为契机,以“北京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研究”等课题研究为引领,在现有“翠·微”课程体系基础上,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挖掘各学科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与现代教育的知识、情感、技能、行为融会贯通,通过“读经-育情-养德-践行”四部曲育心养性,明德修身,构建了包括文明礼仪课程、诵读课程、学科融合课程、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传统技艺在内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做到经典立德、文化育人。
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从课程建构、师资培训、主题活动三方面交流了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着重介绍了以海淀区敬德书院为基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
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尹丽君充分肯定了翠微小学以课程建设为支点撬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做法和成果。她希望各学校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要在构建学校一体化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好区域教育资源,抓细抓小抓融合,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强调,在传统文化与课程一体化过程中,要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要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和对学生的了解,把握好基础性、价值性、选择性、丰富性,提倡学生唱主角的学习,不断加强目标、过程、结果均可视可预见的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