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作为国家教育改革试验区,北京市海淀区拥有本市基础教育最多样的办学主体、最大的办学规模和最多的师资人数。教育是海淀的立区之本,是海淀的“金名片”和“命根子”, 海淀区教育系统围绕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海淀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海淀区共有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近3.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近2.6万人。虽然海淀教师总数只占到全市六分之一,但多年来,海淀在高端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始终全市领先,适度超前,特级教师占到全市四分之一以上。一支以203名在职特级教师为引领,以400余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5200余名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基础的名师梯队已经形成。
▲海淀区新任教师代表在杜丽丽老师雕像前郑重宣誓
究竟海淀的超强“教师战队”是如何铸造而成的?这背后的秘笈又是什么呢?
全员培训保障全区教师专业提升
万杰是海淀区太平路小学的老师,虽然已经有15年的教龄,平时的教学工作很忙,但她仍然心系着学科骨干研修。“想到距第二次培训还有一周的时间,居然有点失落,我对这次培训太喜爱了,难以割舍,三位专家老师的通力合作让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维饕餮盛宴。”
目前,像万杰一样在海淀从教的中小学专任教师有近2.5万人,他们实时享受着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专业培训。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分类培训的规划、实施。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为思路,从需求分析、主题目标确定、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效果评估、持续发展六个方面系统科学进行培训项目设计。现在已形成全覆盖、分层次、有重点、多选择的专业培训体系。
▲海淀区骨干教师参加工作坊式专题研修
“全覆盖”指受训群体包含所有学校(公办校、他办校、民办校)的全体教师(专任教师、非一线教师);“分层次”指培训课程适应不同培训对象的多层次发展需要;“有重点”指培训对象在面向全员的基础上,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特殊任务进行聚焦;“多选择”指尊重教师个性化需求,将面授培训与在线培训、规定课程与自主学习、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有效结合。
目前培训重点项目主要有三项:新任教师培训项目、骨干教师研修项目、校本研修项目。
海淀每年组织海淀区中小学1000余名新任教师参加20课时的公共课程培训,40学时的学科培训。集中培训虽然只有一年,但对新任教师的培养却有三年。近年来,海淀区的新任教师队伍呈现出“两高两多”(学历高、自我期望高、非师范专业多、独生子女)、“两强两弱”(学科知识强、科研能力强、教学实践基本技能弱、职业价值认同弱)的特征,基于这些情况,项目组在充分调研和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实践,精心设计实施新任教师培训课程,助力新任教师提升素养,站稳讲台。
▲海淀区骨干教师参加科学素养及实验技能提升高级研修
自2011年以来,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海淀区新任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持续9年的研究与实践,将“任务型”培训转变为“需求型”培训,科学全面地调研新任教师的现状与需求,不断进行课程优化、完善,形成了结构化、系统化、进阶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开设了“教育教学基本功”“教委主任第一课”“师德与教育法规”等一批精品课程。新任教师对参加的培训给予了高度认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长迅速,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启航杯”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中,海淀新任教师表现优异,均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
与此同时,海淀区不断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充分激活这个关键群体的内动力,以“研究”为根基,以“团队”为载体,盘活骨干教师的资源,为他们搭设平台,在区域教育中更好的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大样本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以骨干教师专业再提升为工作重心的培训思路,借助丰富可选的研修课程,充分挖掘科研院所、特级教师等优势,采用“众筹型工作坊研修”“浸润式专题研修”“主题式高端国际研修”等方式,帮助骨干教师突破发展瓶颈,打通专业再造的路径,5200余名骨干教师真正受益,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助力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海淀特色的学生,不断提升海淀教育的美誉度。
聚焦关键岗位、关键群体的辐射带动效应,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还设计了以提升领导力为目标的定制研修课程,针对教师培训负责人和教研组长开展的研修不仅理念新,落点也很精准。三个阶段的研修持续一年时间,研修注重“问题前置”“深度参与”“实践跟进”“效果评估”和“持续施力”,不仅着眼于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和要求,还做到了“引领需求”和“创造需求”。就培训反馈来看,满意率超过了98%。定制高研班课程成为区域支持校本研修的新标杆,在区内学校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相关负责人说:“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为不同发展阶段教师提供各级各类培训,提升了海淀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努力让培训成为海淀教师发展的福利、红利,真正落实人人成长、个个优秀的理念。”
名师引领带动骨干教师更上层楼
白建娥是清华附中的化学老师,进入第三期海淀名师工作站时已是市级骨干教师。尽管工作繁忙,在站之时,她仍参加了27次研修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和论文共11篇,其中发表了8篇,多次开展研究课和公开课。由于成绩突出,白老师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尽管专业能力非常优秀,名师工作站的活动白老师一个也不落下。“名师工作站是一个极好的平台,把一群有教育情怀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老师们各有所长,且愿意将自己的智慧与大家分享。我们一起开设‘化学化工前沿’校本课程,一起‘走进北京地区博物馆’,一起‘重温元素周期律(表)的发现过程’,一起探究‘反应热与焓变’的价值……”
“引路子,搭台子,架梯子。”海淀区这样形容这项提升骨干教师素质的工作。为了帮助海淀区的近5000名区级骨干教师迅速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海淀区2005年建立了名师工作站,至今,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已开展四期培训,三年一期,每期400余名学员。
▲名师指导团进入学校听课、评课
名师工作站探索导师和学员、学科组、工作站互动的培训方式,扩大了全区名师群体规模;研修活动主要以学科组为单位,以导师制为核心,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包括以名师工作站整体部署的规定内容和适合教师自身特点的自选内容,努力使研修活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名师工作站作为研究、交流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旨在促进骨干教师专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形成骨干教师研究团队、辐射学校及区域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站研修从时间维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我规划,行动研究。学员了解站内整体情况,同学科组成员交流沟通,分析自身需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方向及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及常规站内活动,如阅读教学杂志和书籍、听课、评课、听讲座等,开展行动研究。第二阶段凝炼团队,跟进研究。加强同组成员的相互协作,确定团队研究主题,制定小组专题研究计划。以论文评比和听评课比赛为平台,开展教学观摩、专题研讨、学术论坛、读书沙龙等活动,积极投身“研究核心素养、展示名师风采”、“学术月”等系列活动,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实现理论提升和实践改进。第三阶段是团队辐射,成果固化。学员与导师共同回顾前期教育教学及研修的经历,反思专业发展历程,固化研究成果,找寻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学员提交研修手册,通过学科组内部交流对《学员研修手册》材料进行完善,整理读书心得、教学课例、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材料。
研修过程中,经验丰富的导师会根据情况向大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成就卓著的教育名家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专题研讨,帮助化解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合作团队的同伴会就教学中的问题共同探讨、协商解决的办法。
均衡发展、教育公平,说到底是落实在软实力上,只有更多教师得到专业发展,学生才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人才专项成就一批教育名师
白雪是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名老师,2017年有幸成为海淀区百人名师发展工程的一员。他牵头的课题《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设计案件研究》得到了国家级导师的亲自指点。不仅如此,围绕这一课题,海淀区11个学校申报的12个子课题也有机会得到国家级导师的指点,研究成果有望在全国推广。
为加快教育教学领军人才梯队建设步伐,海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在2016年决定实施“十三五”时期基础教育“百人名师”梯队培养项目,并计划将项目建成海淀区优秀教师培育站、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和名师成长的孵化器。
▲百人梯队项目学员教师参加项目研修
海淀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计划每3年一轮,滚动实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培养一批师德高尚、理念先进、能力突出、风格鲜明的、具有北京市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水平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家,成为新时期海淀区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还可以通过不断总结提炼海淀区优秀教师的培育经验,加强海淀区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研究,缩短海淀区教师队伍梯队培养周期,形成海淀区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百人名师梯队培养项目是海淀教委为打造教育人才聚集高地,立足海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及需求,加快教育教学领军人才梯队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以“双导师制”和“组织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特色,力争为海淀区基础教育持续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常淑芳博士担任百人名师梯队培养项目的班主任,他表示,尽管老师们要承担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但依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尽力保证参与项目组安排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且能做到人到心到,全身心参与。经过近两年的培养,在指导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下,多数学员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不仅具备了更加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能力水平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项目实践导师陈延军是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特级教师,他在项目初期就对学员提出“择善固守 以待来者”的定位和“夯本固基 守正出新”的要求。项目理论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表示,指导学员的过程不单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提高科研教研水平,同时也促使教育改革高端研究学者们重新梳理学科课程改革问题。
中关村一小老师商红领说:“很荣幸参加了海淀区百人名师发展工程的培训学习,让我有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来提升自己。广阔的学科专业视角,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种专业行为,需要基于学科概念、学科本质来进行理性思考、理性反思。同时,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细致指导、专业引领,让我心生敬意和感动。通过与导师们以及其他学员的交流和互动,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也更坚定了自己所追求的‘有态度、有情怀、有温度’的数学教育。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把自己学习以来的所感、所得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海淀区教委人力资源科相关负责人认为,近20年里,海淀的教育特点呈现出一个“变”和一个“不变”:不变的是初心,海淀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和对于人才的千方百计的追求,其初心是始终没有改变的;变化的是策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家整体改革的推进,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对于教育人才的理解,都在发生变化。对于什么是人才,怎样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具体的措施也在发生变化。
一直以来,海淀区致力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加优秀的教师,来承担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任务。海淀区坚持党管人才,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并贯穿始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教师成长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持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此同时,不断加强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切实满足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对人才资源的迫切需求;坚持鼓励、引导、关心、保障教师,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海淀区为教师颁发专属“海淀区教师证”
未来,海淀区将继续全面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全局谋划、系统部署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卓越领军人才,全面探索管理机制创新,为海淀区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建成教育强区奠定人才基础。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