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十一学校:红色的基因在这儿,学校的根就在这儿

时间:2022-01-21 15:09 海淀教委
【字体: 打印本页

红色,是老一辈共产党人

流血牺牲留下的历史痕迹

红色,更是见证

新中国每个时代的印记

海淀教育“永远跟党走”系列报道——“口述·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海淀教育访谈录”,带您走进海淀区13所“红色教育传统校”,听书记校长讲述学校红色历史和教育故事,展现学校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征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北京市十一学校

了解学校的红色历史

感受学校70年发展历程

聆听思方行圆、志远意诚的学子故事

口述主人公

十一学校

党委书记 校长

田俊

十一学校学生

马夕然

十一学校学生

刘盈怡

十一学校学生

王晓瑞


红色渊源

从“新北京十一小学”

到“北京市十一学校”

北京市十一学校,原为中央军委子弟学校,1952年,在周恩来、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为纪念新中国诞生,聂荣臻元帅为学校命名为“新北京十一小学”。在学校的校史馆里,至今还存放着从建校最初到现在的所有校牌,由小学到中学,从新北京十一小学到北京市十一学校,这些校牌见证了学校的发展。


田俊

学校刚成立时的校名叫新北京十一小学,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第一个校名。“新北京”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项规划,即复兴路沿线西侧区域统称为“新北京”;“十一”是以国庆节命名的。1962年,学校校名确认为北京市十一学校,一直沿用到现在。


三个红色故事

从“温馨记忆”到“德育教科书”

一把竹篮子的故事

一段关爱师生的温馨记忆

对于十一学校而言,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带有了浓厚的红色基因。学校的首任校长林月琴是罗荣桓元帅的夫人,也是一名老红军,至今,这里仍流传着关于她“一把竹篮子”的故事。

马夕然

在十一学校的博物馆里有个老物件,是一个类似于人们赶集时挎着的竹篮子。这个篮子是十一学校第一任校长林月琴女士的物品。当年,她每天上下班会挎着这个竹篮子,里面装上一些亲手制作的家乡小吃。林校长一看到有些老师忙得来不及吃饭,或者有些孩子吃不饱,就会从篮子里拿出食物分给他们。那时,老师们每月的生活费只有几元钱,只够买些牙刷、牙膏之类的生活用品,林校长就把自己的钱拿给年轻老师们,让大家趁周末时间走出学校到外面看一看,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一位关爱老师和学生的好校长,带给十一学校的优秀传统至今仍然熠熠闪光,这个竹篮子就是温暖的见证。

一双大头鞋

来自元帅们的温暖关怀

关爱老师和学生,在十一学校的校园里,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罗荣桓、贺龙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经常到学校视察工作,或是专程前来看望师生。他们关注学校、关心老师和孩子们的做法,让师生们无比动容。

刘盈怡

朱德元帅过去经常到十一学校视察,并多次邀请老师去家访,关爱老师们的生活冷暖。此外,彭德怀、叶剑英、罗荣桓、贺龙等元帅也经常来十一学校视察工作,或是专程前来看望老师们。一次,朱德元帅与夫人康克清冒雪视察学校,发现一位老师冬天穿的鞋子比较单薄,第二天便派工作人员给老师送来了一双军用大头鞋。这样一双普通的大头鞋,带给老师们的是不普通的温暖。

将帅语林碑

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德育教科书”

在十一学校校园的东北角,坐落着一面长109米,高3米的将帅语林碑墙,这座碑墙规模大、题词数量多、题材新颖独特。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德育基地。

王晓瑞

1952年建校以来,聂荣臻、徐向前两位元帅,迟浩田、张万年等16位上将,以及80多位中将、少将曾为十一学校题词,句句箴言汇聚,遂成语林,逐渐积淀为学校的宝贵的精神财富。2002年,十一学校迎来建校50周年。为了铭记50年的风雨岁月,学校把将帅们的殷殷希望凝固成永久的符号,建成了“将帅语林”碑墙。《人民日报》发文称,这面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德育教科书”。

每当同学们路过这些厚重的大理石碑,看到先辈们的谆谆教诲,想到十一学校独有的文化基因,一种神圣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希望先辈们的风范永传,也希望十一学校能够越来越好。

红色传承

从“环境育人”

到“海纳百川 包容共生”

“谦虚品格 领袖气质”是十一学校学生的特有的气质,现在的十一校园里,依旧保持着浓浓的红色印迹,学校也在用这样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红色历史普及和红色精神传承。


田俊

十一学校的校舍是根据莫斯科少年军校的图纸,在建筑学家梁思成指导下规划和修建的。那时学校是两层仿苏式建筑,红砖墙、连廊,校园里移栽了很多树木,还有小动物园,整体环境非常好。在几十年变迁过程中,校舍历经改建,一度失掉了原有的建筑风格。9年前,学校借抗震加固,恢复了仿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如坡屋顶、红砖墙等,红砖墙形成的建筑群成为了学校的标识。现在,在十一承办的一些学校里,也能看到砖红色。此外,还有灰腰线、红窗棂,学校提取了四个仿苏式建筑的基本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色和标识。所以说在这个校园里,环境本身也在育人,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有深厚红色传统的学校。

除此以外,学生在接受入学教育时,校史是必须要学习的。学校分导师班,安排时间轮流到博物馆参观。我们也会邀请学长给新生讲十一学校的校史,邀请老校友在“名家大师”的活动里,给学生们言传身教。这种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包括信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位新入校的教师和学生,我觉得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如今的十一学校已经成为了师资力量雄厚、环境设施一流、办学质量优秀的现代化学校,更是“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可谓享誉京城内外。“思方行圆 志远意诚”,在红色基因的底色映衬中,未来的十一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培养出怎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田俊校长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田俊

无论怎么发展,十一学校红色的基因,包括革命的传统、优良的作风、办学的核心价值观、为谁培养人等,它的根是丢不掉的。我们要研究在不同时期,怎样结合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需要,去更好地育才,因为不同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期待都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学校因时而动,立足中国大地,放眼世界教育,构建更好、更高质量的为国育才的基础教育培养体系。

对于十一而言,根在这儿,红色的基因在这儿,我们绝对不能够固步自封、坐井观天,要海纳百川,包容共生,吸收更多优秀的经验培养更多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爱好与将来的工作结合起来,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