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您即将离开海淀教育网,去往:
继续
取消

“翻大饼”、种葫芦、练武术……校园的课后如此精彩~

时间:2023-03-23 11:11 海淀教育
【字体: 打印本页

本学期,学生顺利回归校园,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情况以及居家学习期间特色课程的开展情况,设计了既丰富多彩,又符合实际情况的课后服务。

比如,体育课程在“安全第一”的准则下,以恢复性运动为主要内容,坚持循序渐进、分层设计的教学原则,科学安排体育与健康课程;居家学习期间的亲子烹饪课深受大家喜爱,学校深挖教育资源,聘请学校食堂厨师在食堂开设了厨艺选修课程。

体育课程

本学期初,学校以班级为单位逐一开展了健康状况调研,精准评估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并以此为据开展组内教研,制定课程计划,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调节情绪等方面的作用。

“开学第一课”上,学校指导学生学习心率自测的方法,强化健康自我监测意识。课后服务初期,采取阶梯式训练模式,设计了跨步走、“翻大饼”、拉伸练习等低强度的运动和游戏项目,逐步提升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基于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课程,学校搭建了多元化自主选课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优势选择不同的健体类课程。课程分为五大类:

01体技融合项目

以“满分”智慧体育为代表课程,将科技与体育相结合,突出数据采集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学生借助各项运动数据,了解身体机能及运动能力情况,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02传统优势项目

包括足球、曲棍球、武术、健美操等社团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水平为目标,助力学生特长发展。

03民族传统项目

包括舞龙、舞狮、踩高跷、抽陀螺、跳皮筋、挑花绳等,通过项目的民族性、历史性、传统性、传承性,引导学生领略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情与传统民俗风采。

04智力体育项目

包括围棋、桥牌、数独等,学生不仅要学习身体锻炼的训练方法,更要拓宽精神层面的发展,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培养面对挫折的抗压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05拓展社团项目

包括篮球、啦啦操、体能、女子足球等社团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厨艺工坊 

厨艺工坊是一项集数学、劳动、艺术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学生会在食材的分量调配中学会测量等数学的应用,在烹饪过程中掌握食材的营养搭配及制作技法,提升统筹规划的能力的同时,感受饮食中的艺术美学。

课堂上,几十个身高不一、头戴厨师帽、身着小围裙的同学在食堂阿姨的指导下,分工有序地学习着各类食品的制作方法。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甜品,大家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种类繁多的体育活动,助力同学们逐渐恢复体能;跨学科的厨艺工坊,让同学们培养了多方面能力。人大附中实验小学挖掘了丰富的课后服务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的功能,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和平小学

和平小学将课后服务与学校德育养正、学科能力、审美情趣、健康生活、劳动实践五大领域三级课程体系有机融为一体,实行“1+x”模式,设置了模块化、体系化、多元化的课程套餐。

· “1”是一小时的作业辅导,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有效地预习、复习,并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爱心辅导,保证学生回家后有充足时间开展家务劳动、体育锻炼、自主阅读、兴趣培养等。

· “x”是指坚持“五育并举”,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设的素质拓展个性化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自选课程。

年级必修课程

各年级必修课程既有共性又能凸显学段特色,1-6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分别开设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跳绳、葫芦丝、人工智能与编程等课程,学生全员参与,形成了“一个年级一个特色”的育人格局。

阳光体育课程

阳光体育课程以跳绳、武术操及体育达标监测项目为主,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技能。学校不断挖掘“大课间”文化,将武术、舞蹈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创编校园操《少林英雄》,让大课间成为学校美育的助推器。

自主选修课程

学校在周一到周五都安排了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包括国画、葫芦工艺、街舞、红十字、柔道、足球、辩论小组、中文戏剧、仪仗队、未来创客、行进管乐等54门课程,涵盖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各个层面,满足学生对动态社团的需求与期待,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有特长”,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特别是“有趣的葫芦”校本课程,依托劳动基地建设,从春种到秋收,让学生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实验,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游戏化学习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ICP备202200526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