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航天STEM课程
全国航天特色校
火星适不适合居住?月球可不可以种菜?好奇心是人类前行的永动力。不过,仰望星空的同时还需脚踏实地,学好基础知识才能“翱翔”宇宙。生物、地理、数学、工程……这些航天所需的基础知识,在航天STEM课程上帮同学们统统安排上!
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共同组织的 “链接与赋能:学科教学中的航天STEM教育”海淀区教学研讨会,在一零一中举办。一零一中作为“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全国航天特色校,积极推进航天特色课程建设。
本次会议主要展示一零一中航天STEM课程——《最优地火转移轨道的设计》《寻求火星生命之源》《设计太空健身房》,共同探索学科教学与航天特色STEM教育深度融合路径。
01一零一航天STEM课
《最优地火转移轨道的设计》
课程信息
授课教师 :孙越
面向年级 :高二
课程简介
通过解决地火转移轨道优化设计问题,将复杂航天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物理模型;从数学建模角度设定边界条件,寻找并规划最优的动态路径;从计算机角度界定问题,利用合理算法形成最优方案。通过分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真实转移轨道,论证所建立的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算法,得出“天问一号"最优解,利用STK软件模拟出真实的转移轨道。提高学生模型构建,寻求证据,推理论证及算法分析的能力。
《寻求火星生命之源》
课程信息
授课教师 :范兰
面向年级 :高二
课程简介
收集火星总体情况、表面自然状况的相关资料,结合太阳系相关知识,生成火星现状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进行论证火星上水存在的可能性和主要形式。通过小组交流、专家论证等方式,探究火星上不同类型水的分布;制作火星专题地形图和火星水资源分布图,通过测量和计算探寻最佳取水路线,在三维地形图上进行实际路线的规划;结合火星宇宙环境、自然环境和“祝融号”特征进行最佳取水方案的设计。
《设计太空健身房》
课程信息
授课教师 :杨铭
面向年级 :高二
课程简介
认识微重力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理解人体各系统协调配合、适应环境的过程,讨论太空健身房的必要性。综合运用相关人体生物学知识和微重力环境物理学知识,设计太空健身器械。综合运用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和建模等知识,体验工程学设计的过程,完成太空健身房设计图纸。
02STEM学习的挑战
在STEM课堂上,师生围绕一个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研究,通过多学科融合学习,解决相应问题。
STEM课程教学的特别之处,让它与普通课程存在着一定区别,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模式也需要重新适应。面对新的挑战,寻求解决办法,最终才能够在STEM课程中学到更多,收获成长。
| 设计软件有点儿难 |
“怎么会偏了呢?”在《最优地火转移轨道的设计》课堂上,刘苏昊同学急躁地挠了挠头。在STEM课上,除了知识学习外,还涉及到相关软件的综合应用,此时刘苏昊就面临着“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在SKT软件中实现”这一挑战。
经过讨论,刘苏昊同学所在的小组,已经设计出了向火星发射航天器的可行方案。在软件中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方案中的轨道形状,让航天器顺利抵达火星轨道。但由于他对软件的功能还不够熟悉,没能体现出发射时间的调整,最终导致小组航天器与火星擦肩而过,飞向了更深的宇宙。
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在一次次尝试中,通过对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摸索与学习,反而让书本上的理论变得更加鲜明和生动。
韩明潇同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寻求火星生命之源》课程需要运用3D地球软件,进行模拟火星地表路线的绘制。但是,快速熟悉软件并灵活运用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界面上窗口又多又复杂,而且有很多不知道作用的工具,操作时有些手足无措。”这是韩明潇第一次打开软件时的感受。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不断摸索下,他开始渐入佳境。当能够灵活运用软件绘制火星车路线时,他特别开心:“通过视角的转变和地形的夸张处理,避开沟壑纵横的沟谷,沿着和缓的等高线,最终找到了一条属于我们组的‘最佳路线’!”
| 电子产品“免打扰” |
STEM课程由于时常需要查资料、设计方案,往往和新媒体设备“捆绑”较深,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困扰。
在《设计太空健身房》课堂上,平板电脑可以说是必备品,难免会分散注意力,无法好好听老师讲课。但课堂上,有一位同学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她的平板电脑被放得远远的,神情专注,腰板笔直。
“平时上课手机都会上交,控制注意力的难度没有这么高。但是在STEM课上,平板电脑就在手边,有时候上着课,就会想要翻一翻平板上的软件,等回过神儿,老师已经讲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 周芷怡同学说,“后来上课的时候就干脆把平板推到一边,等到查资料的时候再打开,以防它再影响注意力。”
这样看似有些笨拙的方法却是最有用的,几节课下来,周芷怡的自制力也被锻炼了出来,平时上课、写作业注意力集中度都更高了。
03STEM课如何上?
STEM课程对于教学也有着更高要求。一零一中孙越、范兰、杨铭三位老师,分享了她们各自在备课中遇到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 选题设计 |
范兰老师的《寻求火星生命之源》在选题设计上,主要面临两个难点:
一是资料获取较难,火星的水资源是否存在,存在形式和主要分布地区的数据获取比较困难。最后范老师的解决策略是采用NASA官网的资料,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资料来源(卫星和火星车的探测数据)。
二是需要在地理学科渗透的前提下,用工程视角来解决问题。通过老师们的共同研讨,确定了解决方法——采用中国教科院“工程思维与STEM教育”团队的研究成果——CDIO模型,进行项目的拆解和设计,从而引入工程思维;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从纸质地图上的路径规划,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模拟路径规划,再到实际取水方案的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
| 驱动性任务 |
杨铭老师《设计太空健身房》课程设计时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航天工程学问题作为课程的驱动性任务。
在驱动性任务的设计上,最难的是克服固化思维,作为STEM课程,应该基于学科本质进行真实问题的解决,才能培养学生使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工程学产品的能力。所以《设计太空健身房》课程的驱动性任务,不是在航天背景下解决生物问题,而是解决真实的工程学问题。
杨老师将原本的驱动性任务“讨论太空微重力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改为“如何设计太空健身房用以维持健康”。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去设计工程学产品,达到降低微重力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保障宇航员生命健康的目的。如此设计也就实现了生物学问题到真实工程学问题的转变。
| 表现性评价 |
STEM课程需要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教师将表现性评价镶嵌在整体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让收获不仅仅停留在琐碎的、肤浅的学习结果上。
对于孙越老师的《最优地火转移轨道的设计》课程来说,表现性评价的设计难点在于如何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的量规进行整合。以学习目标为最上位靶点指向,STEM课程需要涉及到多学科。
孙越老师了解了课程涉及学科中学生的学习进阶,以及对应的能力发展的水平与标准,从而修正和调整学习任务,让任务设置与学习目标相匹配,评价内容、量规制定与目标相对应。“单纯的评价设计是不存在的,学习目标的设定与学习任务的设计、评价量规的布置三者不是彼此分离的步骤,而是不断磨合,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孙老师总结道。
04专家点评
会议上,专家们对一零一中的航天STEM课程进行点评——
周莹
北京教育学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最优地火转移轨道设计》点评:
《最优地火转移轨道设计》这节课选择了“地火转移轨道的设计”这一载体,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课程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做出了新的教学尝试。在课程设计上,孙老师巧妙地将物理、数学、计算机三个学科相融合,并加入工程元素,让STEM教育体现出跨学科性,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工程思维的培养。
王民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寻求火星生命之源》点评:
无论是从课内教学还是从长远规划来看,该选题对学生的培养立意深远。整个课程能够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任务的拆解和规划,并且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后期可以在探究性上增加教学设计,如设计问卷,让全年级的同学填写表格,设计挑战性问题,做好调查报告之后,进行教学的再设计。
乔文军
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生物学教研员
《设计太空健身房》点评:
本课程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根据挑战性任务进行持续探究、合作学习和互动。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出色地完成了产品的展示、交流、反馈和修改,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
对于如何设计更完善的STEM课程,有三点建议:一、要把握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二、要为学生提供完成挑战性任务的支架;三、要设计更完善的评价量规。
一零一中的航天STEM课程将航天知识与STEM教育相结合,让每一位同学的航天梦不再遥远!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