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柏林——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时间:2018-09-07 00:00 教育工会
【字体: 打印本页
  一、牟柏林老师基本情况介绍
  牟柏林,男,1980年6月出生,籍贯重庆,中共党员,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担任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研组长。2016年被评为海淀区“四有”教师。
  二、牟柏林老师突出、感人的教学工作事迹简述
  牟柏林老师自2002年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北京交大附中担任数学教师,从站住讲台到站稳讲台再到站好讲台,期间不变的是他对数学的兴趣与对教书育人的热爱。在工作的16年间,获得2008全国青年教师数学说课一等奖,2008市级录像课一等奖,2006海淀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作为海淀区第二批名师工作站学员参加了培训,多年担任海淀区兼职教研员,参与相关专题内容的教材教法分析与区里的出题与磨题工作。2016年担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并在2017年带领着数学组获得“海淀区高中数学学科基地”的称号。
  (一)对高三复习课的思索——高效与创新
  牟柏林老师从2012学年度至2018学年度6年中,有4年担任高三的教学任务,其中三次都是留在高三接别人的班级。如何快速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实现高效教学,并不断实现创新,一直是他思考并努力的方向。
  高三的教学观念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变化过程:
  第1阶段:知识讲授题型化,解题方法模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在2012、2013两年高三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使用,此种授课法最大好处是备课简单,只需要围绕高考考点精选同类题型以及变式,然后课上课下反复强调与落实方法即可,但是他很快发现学生的思维呈现僵化状态,经不起变通,常规题型尚可,但有思维含量的设问往往束手无策,中等偏上学生虽多,但高分段不突出。
  第2阶段:侧重对知识体系的挖掘,关注问题背后的数学本质。这种教学方式在2015学年度的高三教学中比较明显。每当问题解决后,牟老师一定要分析其知识点的组合方式,通过提炼精简后追问其背后的数学本质是什么,这可能与他当年担任高三兼职教研员有很大关系。因为常常要编写题,所以他很愿意与学生一起去探讨一道题为什么会编成这样,如何去突破阅读理解的障碍,所谓“一题多解,多解归一”。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提升很有帮助,更让他和学生明白,高三的数学不是题海战术的教学,而是思维提炼与精简的教学。
  第3阶段:侧重课堂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呈现的开放性。牟老师在教2016年高三时有了新的尝试。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不再是过去的由他引领着学生一点点把知识点及其关系再次呈现,更多的是搭台阶让学生围绕一个重点知识去回顾与表述、辨析与提炼。通过学生之口明确何为重难点,然后给出一个个原本是某某题型的条件,让学生给出可以命制的问题,老师再搭台阶引领学生针对考纲方向去思考命制的合理性与方法的多样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对老师的挑战非常大,因为问题的开放性必须要老师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行,并且得清楚哪些设问可以做探究,哪些设问没有探究价值,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才行。虽然不能保证每节课都是如此,但在不断尝试中,比如在导数,正弦型函数的性质研究,椭圆的性质……牟老师围绕高考重点内容实践,变教师的变式为学生主导的变式,变教师的“喂”为学生的“探”,这更加促进了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这届学生在高三课堂从起始的沉闷到后来的活跃,从高三开始的与同类班级均分差距12分到后来高考均分一致(138分),从模考20题该班常有人得满分到高考年级最高分(148分)出现在该班,对于一个刚接手一年的班级,这种进步源于老师对学生充分的信任以及对课堂教学深浅尺度的把握,更与这两年牟老师一直担任区兼职教研员,与区里各位教研员教学研讨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备课组长工作的担当——引领与变革
  2013至2018这五个学年度,牟柏林老师一直担任年级的数学备课组长。牟老师一开始理解的备课组长工作为任务分工,上传下达,编题组卷。到了2015年,他进一步带着同组老师一起进行数学资源库的建设。2016他带着同组老师一起进行“互动式集体备课”,实现了资源共享,方向一致,共同进步的目标。
  1、教研引领,身先士卒
  近五年,只要和教研相关联的工作,牟老师都尽量的先做在前面,因为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去要求别人,当然最佳践行方式就是上公开课和进行课题研究。从2013年开始,他一学期保持至少两节公开课的节奏,从国家级、市级、区级乃至校级,各种类型,都尽量去尝试。从国培班的同课异构,教育学院的课题研究展示,北师大的课题研究展示,区级公开课,信息技术平台下的公开课……只要能通过课让大家发现一些新的理念与亮点,哪怕是不足,他觉得都是有意义的。正因为这样的氛围,也影响着组里的其他老师,在担任教研组长后,如数学组在2017年10月学校大教研的公开课活动中,两周内围绕“深度学习”一共上了7节公开课,从磨课到上课、评课……组里的公开课不需要动员,大家会积极踊跃的参与。
  2、平台搭建,资源共享
  从2016年高三开始,他带着备课组老师在360云盘上建设了属于高三的资源库,包括自己多年整理的精校版的高考题、各区模考题、汇编、电子教案,让大家共享,慢慢地发展到高三工作中的集体备课资料、电子教案、试卷、专题训练、早测、保温练习、寒暑假作业、成绩数据……形成了一个高三复习工作的系统性文件。2017年高三又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提炼,每个老师借助这个平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改革备课,头脑风暴
  2016年以前的集体备课往往都是备课组长讲一周的教学进度安排、轮换的主讲人讲知识重难点,其他人听。后来改革为主讲人放PPT,其他人听,有时个别老师干脆在别人讲的时候做题或判卷子,集体备课慢慢变为走形式。牟老师在2016年时做了一项变革,把备课地点换到教室黑板前,集体备课研讨的所有内容全改为交互式的交流模式。比如重点突破一类问题,主讲人结合讲稿在黑板上给老师们讲与演示,台下老师随时可以提问交流、在黑板上同步演示,这样的最大好处就是把每位老师的智慧都调动起来,经常是一个问题,老师们轮番上阵,用不同的方法在黑板上解答,对比中最好的教学模式与解答方案自然呈现出来。对于新高三老师,此种备课效率极高,有时一节备课没有研究透彻的问题会延续到会后,而常规的进度安排,出卷要求成绩数据分析等事只限于微信群交流,集体备课变革为对教学问题的交互式交流。
  (三)对教研组长工作的探索——培养与研究
  从2016年10月担任教研组长至今,这一年半中,牟老师克服了种种不利局面,以数学实验室为平台,围绕着“深度学习”与课改“课程开发”两个维度展开工作;成立了交大附中数学社团,建立了数学竞赛队、数学建模队、数学重力棋队三支队伍并确定了带队老师;同时带领交大附中数学组通过申报获得了“海淀区高中数学学科基地”的荣誉。
  1、课程研发
  带领数学组老师,围绕2017“新课改”做了三级课程的研发工作,分别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对象依次为所有学生、数学能力较高、数学尖子生的三个同层级。与之对应的是带领相关的老师研发学案与作业本、校本教程。
  2、青年教师培养
  2016年主要围绕海淀区高中“风采杯”公开课的评比与展示,让三位高中青年教师去经历与感受,最后获得两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的好成绩。2017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高一和高三备课组团队,让年轻教师既有竞争的氛围,又有老教师引领的保障,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平台。比如制定并实施新高一年轻教师的公开课计划、课程开发计划,更鼓励他们利用实验室的笔记本、TI、微课软件等技术手段开发新技术平台下的课程类型。
  3、课题引领
  一个好的课题能让大家通过参与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次深刻的洗礼。牟老师带领学校数学组参与海淀区 “深度学习”项目,通过公开课提供课堂案例,2017年3月高中1位教师,2017年5月初三一模试卷讲评3位教师,2017年10月4初高中4位教师均通过自己所理解的“深度学习”进行了课堂教学尝试,并请专家进行点评……牟老师认为,课题不在多,在于精,在目前课改的大浪潮中,把这个项目踏踏实实的做好,也许最终能收获更多。
  总结:教育教学这条路需要情怀,更需要个人兴趣做支撑;需要团队协作,更需要引路人给出方向与提供平台,好的教师不光要会“教”,更要会“研”,如何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让学生、同事、自己都能有所收获,这是牟柏林老师一直思索与追求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来源

附件下载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417号 京ICP备20220052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