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2月6日,“长征精神点燃理想信念”——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现场会在海淀区实验小学举办。此次活动由海淀区教育两委、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海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承办,旨在通过全学科联动,弘扬长征精神,探索学科育人的创新路径。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吴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活动开场的十二节学科德育现场课涵盖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道德与法治、信息科技、劳动、心理和综合实践等学科,聚焦长征精神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教师们通过设计多样化教学场景,将长征精神的内涵融入学科学习,展示了学科德育在塑造学生理想信念中的价值。
在信息科技课中,刘硕老师主讲的“模型训练及数据安全”课程成为融合长征精神与学科教育的亮点。他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考,将信息科技教学与长征精神相结合,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深化了德育教育的内涵。课堂中,刘老师巧妙利用数据安全场景,结合长征历史中的关键事件和精神内核,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展的社会意义与个人责任。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安全意识与实践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在主会场,海淀实验小学校长宋继东以《大思政格局下弘扬长征精神 全学科联动中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发表报告,回顾了学校十二年来在长征精神教育中的实践探索,并提出全学科育人模式的创新思路。宋继东在报告中提到——
长征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学科教学实现价值引领,将革命精神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自2012年提出“长征精神”教育以来,学校将这一精神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及实践体验中,形成了全学科联动的育人模式。
学科德育不是“外加”的教育任务,而是学科教学中本有的德育元素在教学中的自然呈现。通过深入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资源,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体会革命精神与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随后,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代表分享了学科德育的实践经验,从课堂教学、资源利用到德育渗透,展现了学科育人的多样化路径。
学生代表通过《长征接力有来人》的朗诵,分享了自己在长征精神教育活动中的体悟与收获。学生们还通过知识地图、艺术创作、主题故事分享等形式,全面呈现了参与长征精神教育活动的多样化成果,展示了学生主体在德育实践中的成长。
活动中,学校被授予“国史进校园实验校”称号,同时正式成立“长征精神教育教联体”。这一机制将进一步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资源,推动红色教育和长征精神的深入实践。区委教工委宣传科科长章军与宋继东,以及来自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组委会、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首都师范大学、长征实践教育基地等资源单位的代表和家长代表一起为“长征精神教育教联体”揭牌,标志着海淀区实验小学在长征精神教育方面、校家社协同育人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专家点评环节中,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强调育人是艺术,学科德育与思政教育应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李敏鼓励学校进一步举全员之力、尽全员之智回答好“教育真谛”之问,并带来专业的学科德育指导。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高度重视课堂在培育学生德性中的核心地位,她积极倡导打造德性课堂,强调通过不断深化研究与教学实践,精准识别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
吴谨在讲话中表示,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应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的品质与行动。
长征精神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不屈不挠、自强自立的品质。希望学校继续深化长征精神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