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4月1日,海淀区思政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揭牌暨思政教育一体化带头人工作室矩阵成立大会举行。团市委二级巡视员、北京市少先队总辅导员郑雄,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薛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尹丽君,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海淀团区委书记任一丁,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吴谨,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申军红,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姚守梅,海淀区教育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主任赵欣等出席会议,思政中心全体成员,思政教育一体化带头人、团委书记带头人、少先队辅导员带头人等参加会议。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崔琰主持。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副主任、海淀区思政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副主任赵岩对中心的职能进行了详细解读。该中心将围绕思政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指导工作,为区域内各级学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会议发布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模型。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思政教研室任兴来介绍了该模型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路径。他提到,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的系统衔接。
在揭牌环节,与会领导共同为海淀区思政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揭牌。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海淀区在推进思政教育研究和实践创新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随后,吴谨宣读了成立思政教育一体化带头人工作室矩阵的决定。海淀区思政教育一体化带头人工作室矩阵由5个思政教育一体化带头人工作室、10个团委书记带头人工作室、9个少先队辅导员带头人工作室构成。各工作室由牵头导师、工作导师和工作室成员组成,并聘请高校专家学者担任专家顾问,提供“一对一”专业指导,助力区域内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工作室矩阵秉持“全链条育人”的核心理念,旨在构建大中小学段贯通、党团队三级联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立体化思政教育共同体。通过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育人体系,重点破解学段衔接断层、育人链条衔接不畅、队伍建设不均衡、资源分散低效等问题,推进跨学段协同育人机制和师资协同培养机制创新,实现思政教师的梯队化成长,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系统性跃升。
在代表发言环节,工作室牵头导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白雪峰,围绕带头人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和未来规划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表示,成立工作室,不仅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具系统性、实践性的探索平台,更标志着海淀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进入了常态化和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学员代表、北京市育英学校大队辅导员王佳霓表示,能够加入到工作室深感使命光荣,更觉重任在肩。她将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室学习中,聚焦少先队主责主业,积极联动校内外资源,让思政课堂更具实践性,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
在“思政教育微讲堂”环节,谢春风围绕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专题讲座。他强调,思政教育要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转变,需要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形成联动机制,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一体化带头人要丰富感性,增强知性,深刻理性,强化德性,高尚自性,在思政教育一体化矩阵建设的海淀场域中,不断释放更强的立德树人弧光效应。
吴谨在讲话中强调,思政教育一体化是海淀教育的重要战略方向。自2019年以来,海淀区积极建设一体化教研组、研究基地和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不断深入。此次思政中心揭牌和工作室矩阵的成立,是海淀区在机制建设、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将为区域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吴谨表示,2025年海淀区将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依托思政中心和工作室矩阵,强化党团队联动效应,构建目标一致、路径清晰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薛健在讲话中指出,2025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关键之年,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海淀区作为北京市首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在课程建设、教师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探索出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强化问题导向,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确保思政教育一体化稳步推进。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育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