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的战略部署,落实国防科技领域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目标,北京市八一学校于7月20日-24日在云南昆明启动“逐梦深蓝” 国防科技主题教育活动。来自全国20所红色联盟校及国防科技特色学校的师生齐聚一堂,通过沉浸式实践与多元文化体验,共赴一场融合国防教育、科技探索与团队协作的深蓝之约。
回溯2016年12月,北京市八一学校成功发射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习近平总书记给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同学们回信,殷切指示要让小卫星发挥启明星般的作用,引领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这封饱含期许的回信,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契机,北京市八一学校自2021年起精心打造 “逐梦” 系列科技教育主题活动,旨在将多年积累的科技教育实践成果进行辐射引领与输出,并建立交流共享平台,让更多青少年受益于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
作为“逐梦”系列的第五届实践,该品牌自2021年起已形成持续深化的教育矩阵:2021年首届“逐梦火星”聚焦航天科技启蒙,开启青少年对宇宙探索的认知;2022年“逐梦苍穹” 深化航天主题,联动高校资源构建科技教育协同模式;2023年第三届首次拓展至深海领域,同步推动海洋教育协作体建设,搭建跨区域资源共享平台;2024年“逐梦星辰”则联动国家天文台等机构,在冷湖开展天文观测、火箭制作与发射等活动。历经四届沉淀,本届活动从航天领域全面拓展至海洋国防科技,以更立体的形式、更丰富的载体探索国防科技教育的创新路径,形成 “从星空到深海” 的全维度育人体系。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八一学校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北京大学工学院等多家单位提供专业支持,旨在激发青少年对国防科技的探索热情,培育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筑牢国防意识根基。
活动以 “逐梦深蓝” 为核心,设置三大特色板块。
在 “逐梦重工” 环节,师生们走进我国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近距离观摩我国海洋装备发展成就,从大国重器中感受国防科技的硬核实力,开营仪式上的铿锵誓言更点燃了青少年投身国防事业的理想火种。
“逐梦工坊” 作为活动的科技实践核心,聚焦水下机器人(ROV)设计与挑战。参与团队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ROV 的设计、组装与调试,先后攻克 “检测浮漂布放” 核心项目与 “抚仙湖水样采集” 即兴挑战。从技术报告撰写到海报设计,从水下精准操作到团队协作展示,同学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与工程素养。
此外,“逐梦之旅” 带领师生走进云南民族园,在多元文化体验中感受民族交融的魅力,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归属感与社会责任感。活动期间,闭营仪式与成果分享会成为展示成果、交流心得的平台,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科技实践的宝贵经验,更在团队协作中深化了对 “责任、使命、创新” 的理解。
北京市八一学校凭借多年在航天、航空、航海等领域的教学实践积淀,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探索小初高与高校贯通培养模式,为构建特色国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注入新活力。
作为持续五年的品牌教育项目,“逐梦”系列始终以“科技报国”为主线,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引,通过主题的递进延伸与资源的深度整合,逐步构建起“理论筑基—实践赋能—信念塑造”的国防科技人才培养闭环。活动不仅持续为青少年搭建链接前沿科技与国家战略的桥梁,更通过跨地域、跨学科、跨学段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基础教育阶段国防教育的常态化、体系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北京市八一学校书记沈军表示:“国防科技的未来在青少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更多孩子爱上国防、钻研科技,在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的种子。” 参与师生纷纷表示,此次昆明之行不仅是一次科技探索,更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将以更昂扬的姿态肩负起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
随着闭营钟声的敲响,“逐梦深蓝” 活动圆满落幕,但青少年与国防科技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场跨越千里的科技之约,正悄然为中国国防科技的未来培育着新生力量,让创新之帆在深蓝梦想的引领下破浪前行。
手机扫一扫,移动端观看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源